石油行業,作為需求價格彈性極小的必需品,在風暴中一次又一次觸及國民脆弱的收入底線。故當中石化“天價茅台”時間曝光後,全社會卷起滔天巨浪,當時甚至有評論稱壟斷國有企業為“吸血蟲”。在物價高昂的非常時期,商品的質量必將經受一次沉重的檢驗,尤其是壟斷商品。這次的“問題石油”對脆弱的消費信心又是一記重擊。
消費信心為何喪失?根源是沒有維權的利器。據統計,《反壟斷法》實施四年來,受理案件61件,原告勝訴較少,大型壟斷國企被追究責任的更是寥寥。《反壟斷法》作用微弱,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審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規定反壟斷民事訴訟不需要以行政程序為前置,媒體將其概括為“公民可以直接起訴壟斷企業”。這項措施的最終效用,有待時間驗證。
面對法律的約束,國有壟斷企業更應學會自律。一定程度上說,國有壟斷企業代表政府形象。任何形式的衝擊,都會直接或間接對政府形象造成打擊。若在長期壟斷的環境中,企業遲遲未見成長或進化,那麼,適當引入壟斷競爭市場,對惡習或許是一劑良方。資源的壟斷終究是暫時的,壟斷人心嘗試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