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憲政故鄉變局之省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7 22:10:16  


 
  政黨通過選舉進行公開競爭,從而便於選民挑選最優秀的執政者。由於權力和利益的爭奪,我們看到的現實是:政黨間對抗多於合作,敵意大於友善。各自只顧所代表群體的眼前利益,不管政治共同體的整體長遠利益。政黨與民意間形成負面互動:政黨迎合討好選民,挑唆民粹。選民則綁架政黨及其政策。在各自選民的綁架下,不同黨派間達成妥協比登天還難。這局面可能使國家喪失應有的功能,走向瓦解。民粹是一種流於淺表的非理性民意,且常與部分群體的欲望相關。貪近利,多遠害。爭吵多於妥協。須知,即使個人間立一紙民事契約,還需要雙方有一致意見。眼下,政黨對立和社會分裂正在希臘上演,看不出有解決的良方。政治領袖們已不複有梭倫當年超越黨派的道德勇氣。

  追溯起來,整個現代西方憲政制度的理論基礎,是社會契約論。在這個以假設為前提的理論構思中,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發乎於人性本身,非外在權威可以強加。人有道德自律能力,可以通過謹慎思考作出合理判斷與選擇。這種與生俱來的理性精神,用康德的話說,是源自於上帝的“道德命令”。每一個個體在理性層面上是同一的,人群便有了因理性而形成的普遍特質。因此,他們基於相同的正義感、共同的長遠目標和利益互惠需要,結成共同體,制定憲法,組織政府。

  理性精神使公民們在追求自身權利的同時,有可能也有願望在公共事務中達成一致。盧梭把這種民意的一致性稱作“公意”。羅爾斯將之描述為“任何一個人的審慎推理都是代表所有人的”。所謂理性人之間的一致同意,不僅是一種假說,更是一種信仰。它表明一個社會上升時期人對自身自由意志的自信,還有個體對他者的尊重、對整個共同體的熱愛及責任感。在今天的歐洲社會,理性主義似乎漸已消逝。倘若這個基石崩塌,建於其上的制度豈能安然?當人的信念不再,好的制度也會發生退化,走向設計者初衷的反面。到處只見紛擾分裂的“眾意”,難有眾志成城的公意。

  我們自“五四”以來習慣於虛心好學,但好學不等於迷信,應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判斷。擇其善者從之,不善者則改之。誠哉斯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