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講權謀一點,若以最近的國際政經趨勢走向而言,大環境極有可能還要再壞一陣子,若用台諺來說,就是“就算會好、也沒完全”。易言之,就算馬再多努力拚經濟,客觀來說,情勢仍是相當險峻“不確定極高”,那召開跨黨派、海納各領域社會賢達的國是會議,在執行“集體智慧”後,一方面如軍公教退休金爭議可以順勢“有下台階”外,若在確實貫徹後,仍無法達成緩解社會階級矛盾、藍綠對抗乃至分配的公平正義時,試問,這個責任當然即可由藍綠橘黃等等所有領域意見領袖“共同承擔”,馬何樂不為?
要更說清楚、講明白的是,上述問題就是因為在現行體制內“無法善了”才會搞得如此沸沸揚揚,也就是說,這已是“政治問題”不是什麼法律規章等範疇可以解決,其次,若真要說國是會議是憲政體制尚未完備時的產物,應回歸“體制內”的話,那眼前也有例證,為了讓黨代表們“有感”,馬主席近日所展開的基層下鄉之旅,為了要第一時間解決全台各縣市黨代表們“五花八門、包山包海”的提案,馬不也要求部會首長們親自與會解決各項疑難雜症?
準此,要提醒馬“總統”的是,筆者不敢奢言現今政治人物都應具有國父孫中山的無私精神,但要強調的是,筆者真的擔心您不曉得是“被罵怕了”還是真的如同吳主席所言“被罵傻了”,竟變得如此過度保守,筆者當然不希望馬變成“鬥雞”,無事不用“政治操作”角度出發,但講白了,政治、政黨、個人都只是一時,在現今台灣面臨諸多藍綠共業及社會意識形態糾結的此刻,只要能凝聚朝野與社會共識,套句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談話,“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捉耗子的就是好貓”,因而,召開國是會議確有必要也是“運用巧妙、惟乎一心”,當然,真正更重要原因的是,因為台灣實在不能再蹉跎“等待雨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