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0日電/美國《僑報》4月9日載文《微信收費之爭當回歸市場》,摘要如下:
微信是否要收費?一場不乏大量華人群體,包括4000萬海外用戶,總計涉及3億多用戶的爭議正在大陸持續發酵。中國電信運營商主張收費,因為微信分流了語音、短信業務,占據信令資源,影響了收入;騰訊方面則強調微信增加了運營商的流量,否認將要收費傳聞;而工信部則拋出“有可能收費”的說法。“微信收費”之爭的背後是複雜的利益糾葛與博弈。
對用戶而言,微信收費,是否會將成本轉嫁給自身,這可直接關乎“錢袋子”。公眾的本能在於,運營商已經收取流量費,憑什麼重複收費?本能之外,還有公眾的價值訴求。大陸電信運營商雖三分天下,但仍處於壟斷地位,對創新的認同,對壟斷的憎惡,讓公眾站在了騰訊一方。
對運營商而言,其動機亦具合理性,運營商作為企業經營者,其對有“免費搭車”的嫌疑的下游企業收費,是商家之間的事,並不違法。而同時,在訴求收費的聲音中,三家之中以中國移動最為積極,其餘兩家態度曖昧,這是競爭格局使然。
對監管者,如工信部部長苗圩所言,會考慮運營商的合理要求,但嚴禁利用壟斷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務,微信不會大幅收費。很顯然,監管者站在中間但偏運營商的立場之上,考慮到壟斷企業的國有屬性,為這場爭論又增添了政治因素。
因此,表面上如中移動所言,微信收費之爭是市場領域中,新經濟浪潮下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成本分攤的世界性難題,但是在中國國情之下,又涉及到壟斷與創新、政府與市場等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