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治對話不能坐等“水到渠成”
日前,馬英九接受台灣中國時報專訪時表示:他對兩岸政策的作法是穩健但務實,可以看見成果的,目前兩岸正商談互設機構,教育和各方面的交流增加,若年底ECFA談判能把貨品貿易談完,整個情勢都會不一樣,“有沒有政治對話就沒有那麼大差別”。馬英九這番話,是在重申其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實際上是只經不政、以拖待變的兩岸政策。正如中國時報社論所言:“持平而論,以目前兩岸經貿的依存度,兩岸關係只會也必須更緊密,即使馬英九反問,‘人民現在要政治對話嗎?’他也不能不承認,兩岸包括服務貿易等非關政治的協議簽署太慢,‘不是談判的問題,而是政治的問題。’換言之,能水到渠成的協議,不解決政治問題就沒有可能,既能解決政治問題,能說兩岸沒有‘政治對話’嗎?”
事實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放老兵探親、九十年代初建立“九二共識”、實現“汪辜會談”、到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破冰登陸、2008年馬英九執政、兩岸三通、陸客觀光、台灣成為世衛觀察員及至簽訂以ECFA為里程碑的十八項協議等,哪一樁、哪一件離得開政治?馬英九避談兩岸政治議題,歸根結底還是“親美媚日”的心態作崇,這讓人聯想到馬英九拒絕兩岸聯手保釣、與日本簽訂漁業協議、4月16日與美西學界進行視訊會議又重申“台灣是美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在區域和平享有共同價值和利益”等一系列言行,他在兩岸政治議題上繼續施行拖字訣也就不足為怪了。
開展兩岸政治對話,不僅是為簽訂貨品貿易之類的經貿協議做些小修小補,更重要的是要與大陸共同探討並處理好兩岸的政治關係,探索出台海兩岸能夠長治久安的相處之道,從而建立起一個不因台灣政黨輪替而發生逆轉的兩岸和平發展機制。這是作為一個掌舵台灣前途的政治人物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歷史留給馬英九的時間不多了,如果台灣人民給了馬英九兩個任期八年的時間,還建立不起這樣一個機制,是否會愧對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