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發生的事情是不需要假設的,就像國民黨內部有人說,馬英九既然這樣處理,就已經做好和并在付出應有的代價。特別是對處理王金平更需要多做更多的引發系列 效應的反應。這不但是國民黨政治整體佈局的需要,也是馬英九和王金平個性方面巨大差異的體現:八面玲瓏、面面俱到地處理此事,馬英九根本玩不過王金平。
現在堅持王金平不是關說的人似乎越來越少。認為是馬英九政治內鬥王金平的人數頗多,不乏綠營借題發揮、推波助瀾的。就連蘇貞昌和馬英九的辯論會,爲了不轉移 國民黨政治風暴的焦點,好整以暇地看看國民黨的笑話,民進黨都臨時主動取消了。而認可馬英九必須處理王金平的人,部份也存在馬英九有點寡恩薄情的認識。其實,馬英九除非不正面面對王金平,如果正面處理此事,在不管是非、僅憑對政治人物的喜好及獲得的同情和支持上,都難以做得更好。這是馬英九的短板,馬英九應該十分清楚,所以才會釜底抽薪背水一戰。
其實,馬英九還在王金平在外面出訪時,就明確定調,就是讓王金平不要希望這是小事一樁,可以通過狡辯置身事外。強烈的信號,和對王金平政治智慧的篤信,希望 讓其自己知所進退,爲了國民黨和他本人能够將損失降低最低限度。王金平的多次反應和強辯,讓馬英九不得不一次次加大反擊的力度,和最終坐鎮國民黨考紀會監 督開鍘王金平。盡可能一次性榨乾王金平的政治能量。王金平自以為對國民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反觀國民黨,也對得起王金平:沒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可以是這 樣長期佔據高位的。
總之,馬英九的個性和馬王兩人在黨內外擁有的人脈和政治資源,只能讓馬英九選擇這麼做。這樣也許對國民黨整個局面不是最好的,但卻是馬英九和王金平交手之後 真實形成的。此事的落幕沒有所謂最公平可言,只有損益最小的政治智慧和顧全大局的政治理念有關。王金平已經在第一時間政治人物智慧的判斷和反應,接下來希望利用人脈和兩敗俱傷,讓馬英九折服只能讓自己受到的傷害更大。馬英九已經開弓沒有回頭箭,態度鮮明讓更少的人選邊站隊介入,并借此進行改革,讓王金平的 犧牲和引起的政治風暴更加值得,就成了其最佳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