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 魚莎莎 黃博寧 楊犇堯)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潘錫堂日前發表觀點指出,在持續洽簽兩岸各項後續經貿協議時,馬當局相關部門也應持續構思如何幫助企業在大陸市場取得更好的發展地位,讓台商企業可以成為大陸產業發展之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進而也成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一部分。
潘錫堂認為,面對民怨怒潮馬英九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如想扭轉被動的局面,馬英九需要真正放手讓閣員大展身手,整個內閣必須具有責任的認同與擔當,化被動為主動,重建黨政協調平台,重整施政的節奏,才能跳脫如今台灣官場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醬缸文化。尤其馬當局與其動輒得咎,面對滔天民怨而一籌莫展,不如儘速廣納民間建言、聽取基層需求,恐怕是當務之急。
他表示,為何社會抗爭行動重返台灣街頭?有必要探尋它的成因。主因仍在於台灣自信心的流失,導致今天台灣民眾充滿失落感,可從三個角度觀察:首先,本來不少台灣民眾對2000年政黨輪替具有某些開展民主新局的期待,但最後卻以民進黨8年治理的倒行逆施而慘澹結束,而扁家貪腐弊行更對台灣社會造成嚴重打擊,致使民主化與本土化的神話同遭粉碎;第二則是因為台灣經濟的消褪;第三則是社會共識與共同價值的散失,台灣的“統獨之爭”進一步擴大為“藍綠之鬥”,政黨的鬥爭深化為社會大眾的顏色分化,至此,台灣就完全失去了共同語言與共同價值。
在如何正確看待馬英九“鍘王”事件及其後續影響的問題上,潘錫堂認為,馬英九此刻宜放低姿態展開對黨內、對政局的修補工程,台灣政局才可能擺脫動盪、步入常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