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2日電/國家有關部門昨天正式宣布了2014年節假日調整方案,由於節假日總數未變,只能對每一個節日的前後拼凑做挪移。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春節由年三十到初六的7天休息,變成從初一到初七休息,取消年三十的法定假日,從而恢復到2008年休假改革之前的狀態。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說,這種改變自有它的道理,符合大部分就地過春節、用不著遠途回家人的願望。因為年三十各單位都基本下午放假,名義上恢復年三十不休息,實際上為人們奪回了這半天“隱性假日”。而一直休息到初七,增加了過年的長度感。
但需要異地過年的人就可能更麻煩了,他們確保年三十晚上趕回家的準備時間更加局促。當然,由於眾口難調,為了考慮“多數人”的利益,有人可以說,年三十法定休息只是最近幾年的事,過去中國無高鐵,飛機航班少,但也都過來了。
其實這些都不是關鍵。昨天互聯網上針對假日調整的消息怨聲一片,根本原因還是假日總天數沒有增加,這樣挪來挪去,不就是成語故事中典型的“朝三暮四”嗎?
中國城市社會當下最強烈的願望是增加休息日,多數人就是感覺太累,對多休息一天往往比多掙一點錢還在意。這些人既不想“朝三暮四”,也不想“朝四暮三”,他們的真實期待是“朝四暮四”。
我們認為,在沒有假日增加的情況下對春節等重要節日的安排做調整,是很不慎重的做法。休假安排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傳統的重要記憶點。即使有不方便處,它也會成為全社會的習慣。為了一部分人的要求而打破這種習慣,這是自討麻煩。
只有增加假日可以衝消改變休假習慣的負面效果。2007年國家決定取消五一黃金周,當時國家用增加一天假日並組成三個小長假做這件事,而收獲的公眾滿意度卻很勉強。
這次全國假日辦在原有假日總數的情況下搞“朝三暮四”,實際是在做無米之炊,煮出來的只能是一鍋怨聲載道的輿論。
中國應下決心繼續增加假日。近幾年不斷有學者宣稱,當下的115天全年節假日總數已是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的極限,再無增加空間。但這種算法在邏輯上就是混亂的。中國GDP總量和人均GDP與美國是不同的對比值,中國自我相比經濟總量比2008年翻了近一倍,115天的“極限”是以什麼做參照計算出來的呢?
假日總量與GDP水平當然要掛鈎,但這種掛鈎應是彈性的,追求的應是最佳綜合效果。中國社會如今最缺的是消費,旅遊經濟的噴發需要新的全民休假空間,擴大人們的幸福感也已成為國家發展的共識性方向,而增加休假是擴大幸福感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源泉。
只要增加一天公共假日,經過調整就可實現在不大動現有休假體系的基礎上,恢復五一黃金周。這對人們幸福感的拉動,對全國消費的拉動,以及對全體人民信心的鼓舞都將是非常巨大的。那將是整個中國社會的一次驚喜。
2014年的休假安排大概就這樣了,我們希望國家在明年做2015年休假安排的時候,認真考慮增加一天假日並恢復五一黃金周的可能性。那將是一個真正順應民心的決定,也是順應中國現代化升級大勢的決定。它決非什麼冒險或勉強之舉,它是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