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8日電/前扁辦主任、政治評論員陳淞山今天在美麗島電子報撰文說,謝長廷的兩次登陸訪問與舉辦香港的紅綠對話論壇,開啟了民、共對話的往來互動與交流,再加上新潮流派系的陳菊與賴清德兩位政治領袖分別參訪中國大陸及香港,為民、共交流開啟新的政治里程碑,民、共之間雖然還缺乏政治互信以及因為雙方各自的政治設限尚未正式開通黨際交流,但已經是這二十多年來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最有機會與條件打開民、共政治對話僵局與建立雙方正常政治關係的絕佳時刻,雙方都該積極把握這個得來不易的政治機遇。
文章指出,九場華山會議與四場中國事務委員會對兩岸議題與中國政策定位的熱烈討論,在民進黨內部而言,是創黨以來未曾有過的政治歷程,與會的黨內外政治菁英與專家學者紛紛貢獻自己的所知所長提供多元且具深度的建言以供民進黨做為決定兩岸關係發展走向與定位的參考,其政治價值與功能性如同兩岸政策大辯論一樣,是有其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政治作用,目的就是在為台灣找出路,為民、共的政治對話與交流打造更加堅實的政治基礎,以為民進黨的重返執政做好最充實得準備。
然而,據了解,1月9日中國事務委員會對華山會議的“總結報告”將做出結論,先前早已有人傳出風聲,其內容偏向“政治大雜燴”,各種多元的聲音與主張紛紛條列出來以供與會委員討論並作成共識決定,有人便形容這是顧身體的政治“維他命”,擺擺樣子、做做姿態,不會有超出現階段民進黨兩岸政策最高指導原則“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內容,對於謝長廷主持會議時所折衝出來的以憲政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也未必可能通過以及柯建銘總召的“凍結台獨黨綱”主張則可能因為內部爭議過大難以形成共識而加以擱置。其結果,這場攸關突破民、共交流障礙如何解套以利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政治大戲”,最後,可能真的連“牛肉”在哪裡都難找到,更遑論能夠一洗外界解讀“清談”與“政治大拜拜”的質疑及批評。
令人更加擔憂的是,為了不想讓中國事務委員會真的一事無成,也不想讓蘇主席任內最重要的政績缺乏“政治亮點”,有人便建議可以在總結報告中加入蘇主席在去年初訪問日本的“民主同盟”主張,全面拉攏美國、日本與韓國來“圍堵中國”,以為這是維護台灣安全與秩序亞太和平安全的重要策略,完全把兩岸關係與發展放在國際政治的對抗賽局當中,既能堅持台灣的主體性與主體價值,也能讓國際社會能夠協助台灣對抗中國大陸的各種壓力與威逼。
殊不知,倘若如此,則這九場慎重其事的對中政策擴大會議“總結報告”,不僅沒有能夠幫民進黨的兩岸政治罩門加以解套,而且還自己再把“中、日衝突”的問題套在脖子上,讓民進黨再度背負更加沉重的政治包袱而難迴旋或翻身,這難道對謝長廷、陳菊、賴清德與吳榮義、柯建銘等民主前輩最盡所做的民、共交流互動的努力有正面助益嗎?說穿了,反而就是對他們的政治貢獻狠狠的打了一個耳光!
更重要的是,原本對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總結報告”有高度期待的中共當局,會如何看待及反應如此既畫蛇添足又充滿政治挑釁意味的新動作呢?是把再度擁抱“反共仇中”、“聯美、日制中”的民進黨置於兩岸交流政治賽局之外,繼續或明或暗的幫助國民黨繼續執政?又或者改變兩岸和平發展的戰略佈局與策略逼迫國民黨開啟兩岸政治談判?抑或把兩岸經貿交流的速度與廣度加以放慢、限縮,讓台灣人民更加不滿民進黨的政治作為?
文章認為,民進黨是該認清兩岸的政治現實環境與台灣民心的變化,中國大陸雖然未必是個好鄰居但絕對有能力讓台灣的政經社會產生巨大的動盪與衝擊,處在台灣日漸惡劣的經濟與產業環境,民生經濟是首要考量,這是選票的基礎所在,民進黨千萬不要走回頭路惹火上身,甚至再度成為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讓國民黨繼續漁翁得利、繼續萬年執政。民進黨是該務實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調整“反共仇中”“懼共”的錯誤心態與冷戰對抗政治思維,支持謝長廷的“憲政共識”與柯建銘的“凍獨”主張,揚棄“民主同盟”的荒謬主張,以共創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局。否則,我們不得不擔心隨之而來的中共反應是否會讓民、共交流的窗戶與渠道就此關閉,是否會讓兩岸交流與經貿往來產生逆轉的結果,民進黨是否承受得了?台灣是否有能力面對更惡劣的經濟環境?
總之,民進黨的華山列車應該是啟動民、共政治和解、解開民、共交流政治障礙的新啟點,千萬不要因為錯估形勢或個人政治利益作祟而演變成終結民、共互動的“絕命終點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