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熊丙奇:中國教育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8 17:09:59


  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香港TVB榮譽主席邵逸夫昨日早上在家中離世,享年107歲。邵逸夫先生在內地被廣為人知,很大程度是因為“逸夫樓”遍布中國大地。截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內地事業的資金達32億元,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5000個,遍布31個省、市及自治區。

  在慈善和社會公益方面,邵逸夫先生無疑樹立了一座豐碑。早在1973年,邵逸夫先生就在香港設立私人慈善機構,確定宗旨是協助促進教育、醫療和藝術事業的發展。從那時起到現在,已經四十載。與其他一些慈善家不同,邵逸夫先生捐贈的教育項目和學校,鮮有捲入爭議者。這源於其規範的基金會運作與管理,建立與我國內地辦學環境相適應的捐贈機制,這也是值得內地公益機構學習、借鑒的。

  邵逸夫對內地高等學校和基礎教育的捐贈,都是通過香港邵逸夫基金實施的,而在實施過程中,與教育部建立緊密合作,可以說,這是民間慈善基金會與官方合作,共同改善我國學校辦學條件的典範。

  根據《香港邵逸夫基金內地教育事業贈款項目管理辦法》,不論是高等教育領域還是基礎教育領域項目的申請,都要經教育部聘請的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評審,並向邵氏基金推薦。未經專家評審的項目,將不能獲得邵氏基金資助。邵氏基金之所以採取這種辦法,是結合我國內地的教育實際的,一方面,通過教育部門的評審,以確保其捐建的項目,不是“短命”項目——邵氏基金明確規定,贈款興建的基礎教育項目,應建設在經過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後的,長期保留的學校;項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另一方面,通過教育部的參與,明確被捐學校履行的義務,並得到有力的實施,比如,邵氏基金要求捐贈高校的建築物,項目單位確保能夠提供不低於1:3比例的配套資金。

  我國內地近年來民間教育慈善事業也迅速發展,但卻存在效率不高、民間和官方各自為陣的問題,甚至有公益人士與地方政府產生矛盾,這有多方面原因,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覺得公益人士是在添亂(不像捐錢那樣受地方政府歡迎),但也有教育慈善本身不規範、選擇的慈善模式不合適的問題。邵氏基金在內地多年的規範運作,大規模捐贈5000個項目的慈善偉業,給內地教育慈善公益人士的啟迪是,民間教育慈善,完全可以和政府部門形成合力,各司其職,推動教育進步。這一點,內地的營養午餐計劃,也可以說是民間和官方互動的成功案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