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對《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2017年實施情況的統計監測。監測表明,截至2017年末,中國女性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3.5%。而查閱往年數據可知,自從2013年起,這一數據就年年超過《綱要》規定的40%的目標。婦女保持高就業率,折射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社會性別主流化的進程持續穩健推進的現實,也是“她力量”越來越彰顯的反映。
成績固然可喜,但高就業率並不等於職業性別隔離的藩籬已被徹底拆除。女性在職業等級當中被隔離在職業底部的情況仍然存在,從上述監測提供的兩組2017年數據可見一斑:企業董事會與監事會中女性比例分別為39.7%和41.6%;公有制企事業單位中女性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重為48.6%,其中女性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為39.3%。
而部門之間、職業之間的橫向隔離也並未消失。在今年3月8日舉行的一場省級女子專場招聘會上,“專為女性打造”的4300多個崗位主要包括“契合女性特點”的會計、出納、行政主管、人力資源專員、辦公文員、客服經理、電話營銷等。近日武漢某工商類高校開設女大學生專場招聘會上,21家知名企業設展位,“在市場推廣、人力資源、會計註冊師等多個領域,女性就業占明顯優勢”。類似新聞並不少見,而且多以正面褒揚為主。
因此,在歡呼越來越多工資高、職位高、技術含金量高的“三高職業”向女性敞開懷抱的同時,也應該正視一點:女性職業發展“去性別化”仍任重道遠。
事實上,所謂“女性化職位”並非基於所謂天生的性別生理差異,而是基於文化人為建構的結果。“一些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是被文化放大了的,實際上性別內部的差異遠遠大於性別之間的差異。”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童梅認為,正是“市場的競爭機制放大了女性的生理弱勢,強化了‘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使女性在職業上升過程中受到更多阻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