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之瑜:馬英九的邏輯,想讓“兩個中國”的態勢得以持續。 |
中評社香港10月4日電(作者 石之瑜)海峽彼岸的大陸各界勇於參與全球化潮流,世界已為之改變,轉而擁抱大陸的所在多有,從而導致台獨的困境。即使是誓言百年後要成台灣魂的馬英九,也務實調整政策,因應變局,主張外交休兵,邀請陳雲林來訪,推動直航,開放陸生來台。結果,引發民進黨與台獨批評他熱衷於終極統一的政策。但是,反對台獨的人不是馬英九,而是北京與大陸人民,台獨不去與北京週旋,一味反對台灣人民積極面對全球參與中國大陸的趨勢,怎麼可能有利於完成台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然而,台獨的邏輯似乎是,不得虎子,焉入虎穴?倒果為因的情緒之下,他們把馬政府為收拾十餘年台獨偽政的調整,都曲解為是投降。最常見的,是他們把北京在外交上繼續有所作為的大局勢,看成是馬政府推動外交休兵的結果。其實,正是因為台北無法抗衡北京的外交大局,因此為了避免台灣外交節節敗退與繼續遭小國無端勒索,才有外交休兵的提議為結果,且實際上已經緩和了台北邦交國快速流失的壓力,取得苟延殘喘的外交空間,也就維護了台北面對北京時的某種自尊。
同理,台獨把馬政府根據“憲法”文字引申出的一國兩區主張,看成是傷害台灣主體情感的不智之舉。殊不知,根據台獨的憲政願望逕行主張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且反對一國兩區的政策,從未改變世界上包括美國在內的多數國家拒絕台灣是“國家”的法律現實,反而他們還因為台獨一再超越“中華民國憲法”主張“獨立主權”,而被迫發言否認台灣擁有“獨立主權”。換言之,一國兩區化解了因為台獨過去發動法律戰卻自取其辱的後果,不但不是導致台灣的“主權想像”遭到圍剿的原因,甚至是有效讓台獨取得休養生息的曲線政策。
馬政府開放觀光與兩岸相互投資的議程才剛剛起步,就被認為是導致台灣經濟失血與未來木馬屠城的先聲;而大陸觀光客不來,又被譏笑為政策失敗。實際是,對大陸開放是在修正過去的封鎖,以便與全球同步,加上台灣經濟不振,就更需要大陸觀光客來紓困,並不是因為開放觀光的政策,導致經濟不振。何況台商赴大陸早就絡繹於途,過去台獨政府不思為後盾,導致台商離心離德,馬政府爭取台商向心,安排他們返台投資或集資的管道,都是對台獨主政結果的調整,不是台灣經濟失血的原因。
隨著陳雲林訪台腳步漸近,包括蔡英文籲陳水扁在內的台獨勢力,一再發表恫嚇,警告,若不承認“台灣主權”地位,或對毒奶粉輸台道歉,就要發動群眾示威。換言之,這種台獨心態不但不願意台人赴大陸,現在表現成反對彼岸來台。不過,即使國民黨的“大陸委員會”,在審議大陸專業人士來台不再任意阻擋,卻仍抱持阻撓的心態,總是要求來人一到就開會,會完就返回。且官民不分,並沒有完全擺脫過去以降溫為主導的思路,難怪凡事要馬英九推一步,若馬英九困於台獨,兩岸交流就停擺。
一個中國政策保證了兩岸現狀維繫不輟,“台灣主體”內涵反而得以免於流失,馬英九的邏輯也是如此,想藉此讓“兩個中國”的態勢得以持續。台獨反對一個中國,固然大部分是為了騙取選票與掏空“國家”資源,但仍因為必須不斷表演激進台獨而導致台灣國際空間緊縮,台灣法律地位益趨飄搖,台灣經濟資源流失。鑑往知來,台獨要有所成,必須面對大陸,直接與北京接觸,才能有緩兵之效。馬政府的政策確實已經緩和了兩岸緊張,誘發了北京各種善意調整,可見台獨即使意圖通往“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其唯一途徑,還是要先經過一個中國才行。(作者 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