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昌標 福建建甌 教師
房價飛漲,沒完沒了的飛漲,讓多少渴望買一套商品房結束蝸居的人的夢想一次次破滅。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著那高高的大樓,看著那高高的房價,仿佛在述說那是的炒家的鑽石、翡翠,是富人的天堂,與我們無關!我們兒時終日游蕩玩甩的城市,已經被一座座崛起的高樓替代,行走在這些富人的高樓外,內心充滿無限悲哀。是誰動了我們的奶酪,讓我們如此狼狽不堪?為什麼一座座摩天高樓只是用於炒作,而不讓人居住?難道中國病了嗎?難道中國房價沒法根治了嗎?一系列的問題讓人費解……
中國人自古渴望“居者有其屋”
鬱悶的同時,我油然想起1300多年以前,唐代詩人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顔” 一句,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古代窮人是多麼強烈渴望有房可住,居者有其屋的心情。這是一種處於萌芽狀態的“居者有其屋”的住房觀念,這是發自每個窮人內心喊民之所喊的渴望,這是古代知識分子對百姓希望能有“安居”的渴望,這是振聾發聵的渴望和千古絕唱的渴望。
住房也是百姓的命根子
長期以來,中國人更加重視土地對農民生計的影響,強調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要實行嚴格的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
其實,自巢氏在樹上搭蓋簡易住宅,把祖先由穴居搬進住宅起,中國老百姓自古以來就對住房的高度重視。“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是中國古代貧窮破產農民的真實寫照。“耕者有其田”和“居者有其屋”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人們的生存夢想,都是中國百姓繁衍生存的命根子。
其中,成家立業、安居樂業一直是中國人幸福美滿的標誌,是幾千年來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寫照,是中國政治和社會文化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家園。
成家方能更好的立業,幸福的家庭就要有一個家。如歌曲《我想有個家》中描述的那樣: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誰不會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歌曲聲聲令人揪心震撼,有家的感覺真好。
幸福的家庭基礎是擁有一間自己的住房。千百年來人們都是發財了就蓋房、發大財就蓋大房、添置豪宅;普通老百姓會用好些年、大幾十年的時間省吃儉用地攢錢,甚至奮鬥一生,添置自己住宅。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影響廣泛根深蒂固的住房觀,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
而安居樂業也是安居才能樂業,只有安居之後,人們才能愉快地勞作;同時樂業又會促進安居,讓家庭更加幸福美滿。因此,只有解決廣大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才會有社會的更加安定和經濟的發展,反之,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了又會進一步解決更多人的安居。
因此,住房問題是政治問題。很久以來“居者有其屋”成為許多開明領導人治國安邦的理想和大計,歷朝歷代領導人都高度重視這一民生問題。如在宋朝,皇上登基的時候都強調老百姓都要有房子住,在這種民本思想的影響下,當時的汴梁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別墅群,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現象。20世紀初,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把“居者有其屋”列入建設中國方略的一條重要任務,從而把“居者有其屋”提高到新的戰略地位。
新中國以來住房制度的變遷
中國共產黨早在1947年的時候在《中國土地法大綱》裡面就把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寫在了大綱裡面。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了解決老百姓住房問題在城市和農村分別實行了兩種新的住房制度。在城市實行“實物福利分房制度”,即由政府無償劃撥土地,並由政府或單位出資建設公房,在職工申請住房的基礎上,通過行政分配給職工居住,收取很低、象徵性的房租制度。在農村實行農民“自己建房制度”,即農民建房所需土地由政府批給,靠農民自己動手,採取“親幫親,鄰幫鄰”的辦法建設住宅,以實現農民“居者有其屋”。
改革開放以後,針對上述住房制度存在的缺點,鄧小平同志在1980年提出了改革住房制度的設想。主要內容是,將實物福利分房制度改為以住房商品化為基礎輔以必要的社會保障的新住房制度。住房分三類供應,高收入者購買或租用商品房;中低收入者購買或租用經濟適用房;最低收入者租住廉租屋。新的制度,充分地調動國家、單位和個人的積極性,啟動住房消費,加快住房建設,並按照居民不同的經濟收入,有區別地實現居者有其屋。
特別是在1998年以後,隨著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住房消費有效啟動,房地產業總體上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由1998年的不到19平方米提高到現在的26平方米以上,城鎮住宅成套率達到80%以上。應該說,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但是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目前,我國在住房方面還存在不少困難。由於住房是一種特殊商品,又是一種保障品,在住宅商品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外來資本炒房、有錢人炒房、房價被炒高,以及房地產公司追求高額利潤等問題,使得大部分老百姓買不起房子,全國的房價幾乎是一平方米的價格是很多普通老百姓一年可支配收入的全部。許多人為了購置一套商品房,終生當上房奴、甚至上下幾代人一起當房奴。
新形勢、新思路,新政策
我國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關注民生問題,他們一邊解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錢袋子”工程,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脫貧致富問題,一邊穩定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尤其是今天,我們胡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領導人一直秉持“居者有其屋”的理念,要求各級政府要穩定房價和遏制房價過高問題,要大力開發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讓老百姓擺脫蝸居,住上新房,過得“更加尊嚴”。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時,強調要堅決遏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加強住房保障工作,增加住房建設用地有效供應;實行更加嚴格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抑制投機性購房;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導個人住房消費的稅收政策。寥寥百餘字,調控目標直指投機性需求,表達了中央遏制高房價的決心。
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幫助窮人造房,不讓夾心層蝸居》,如重慶市提出讓30%的低收入群體由政府提供的公租房予以保障,70%的中高收入群體由市場提供的商品房解決,並且準備對高檔別墅和商品房徵收特別房產稅,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約束”的住房制度體系。以改變住房主要由市場提供的單一體系。他們計劃未來10年,將建設4000萬平方米的公共租賃房,今年開建500萬平方米,3年時間內完成2000萬平方米的建設任務。這些讓人心動的“民生住房賬本”正在解決中國住房供給體系存在的制度缺陷,改變“夾心層”群眾的“蝸居”生活。
我們期望黨和政府盡快出台有效的新住房調整制度和控制房價過高的政策,期待更大的比例建設保障性住房,期待比新加坡80%經濟適用房和20%的商品房的政策更好,讓我們天下老百姓不用“居者憂其屋”,而是“居者有其屋”、“居者優其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