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十九大報告的涉台論述,也是未來一段時期大陸的對台方略。 |
中評社╱題: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方略 作者:趙春山(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涉及對台工作部分的論述,可以視為今後一個時期中共的對台政策方略。荀子《王霸篇》記載:“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脩戰備,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所謂方略,指的就是方法與謀略。
習近平把統一視為歷史的任務
十九大報告把“完成祖國統一”、“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和“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並列為中共的“三大歷史任務”。這一提法承續了鄧小平在八零年代初期的說法。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指出,中共八零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第二件事,“是台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第三件事,“要加緊經濟建設,就是加緊四個現代化建設。”鄧小平認為,三件事的核心是現代化建設,是中共當時解決國際問題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條件。根據鄧小平的說法,“台灣歸回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事情能提到具體日程上來,也是由於在國內和國際的工作中取得重大成就的結果。”鄧所指的成果,在對內方面,應是中共1978年底舉行“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撥亂反正,把“全黨全國工作的重點,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動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國際事務方面,中共取得的重大成就,則集中反映在“中日和平條約”的簽訂,以及中美關係的正常化。
習近平把統一視為歷史的任務,這是因為他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來看待中共眼中的“台灣問題”。既然統一是要為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服務,因此是一件長期的工作,欲速則不達。何況,習近平所強調的是和平統一,不是武力統一;是追求兩岸心靈契合下的統一,而非同床異夢下的統一。
很明顯的,習在十九大報告中,並沒有為統一設下時間表。回顧鄧小平於1983年3月30日,會見美國眾院議長奧尼爾時說,八零年代的三大任務實際上不只限於八零年代、九零年代,甚至九零年代以後都必須加以堅持。鄧認為“這是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考慮和堅持的三大任務。”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工作方針;雖然他像鄧那樣,沒有為統一的時間設限,但因把對台政策和“兩個一百年”的民族復興進程相提並論,故不會坐視“台灣問題”久拖不決。因此,在當前兩岸處於和平發展的階段,習還是會把“反獨促統”列入議程,作為新時代中共對台工作的重點。
“反獨”是以民進黨政府為主要對象。2016年1月,民進黨再度取得台灣執政地位後,由於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和蔡英文的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加上她被認為具有參與“兩國論”的歷史背景,中共對蔡政府的台獨傾向深感疑慮。習近平把過去所提的“六個任何”,即“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納入十九大報告,說明這就是他反對台獨的一個底線思維,是習在事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為蔡政府的大陸政策劃上了一條紅線。為了強化反對台獨的決心,中共根據“反分裂國家法”,保留了對台用武的可能性,但中共仍強調,用武不是針對廣大的台灣人民,而是針對一小撮主張台獨的分裂主義分子。針對台獨,這就是中共“脅之以力”的做法。
儘管如此,習在十九大報告中,還是開啓了兩岸以“談判代替對抗”的一扇機會之窗。習強調,“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習特別把實現兩岸領導人的歷史性會晤,作為他過去五年對台工作的一項重大成果。我們認為,“馬習會”能順利舉行,就是歸功於雙方擁有“一中”和“兩岸同屬一中”的共同政治基礎。這就是一個“歷史事實”。
“促統”則是以台灣人民為訴求對象。一般認為,三十年的兩岸交流過程,並沒有在台灣內部建立統一的共識;相反的,多數民調數字顯示,雖然大多數台灣民眾主張維持現狀,但贊成“獨立”和“維持現狀後走向獨立”的人數比率,始終高於贊成“統一”和“維持現狀後邁向統一”的人數。針對這點,習採取的方略先是“動之以情”和“曉之以理”,繼而“誘之以利”。例如,習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他會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以及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十九大報告的涉台部分,並未出現他過去曾強調的“融合”二字;但一般認為,習對兩岸交流的看法,已足以反映他對台思想中的經濟和社會融合概念。交流的任務即在促進兩岸的融合發展,交流可以“求同存異”,融合則必須“求同化異”,即必須為兩岸的和平統一目標,建立強而有力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除了在經濟上提出系列惠台措施外,我們認為“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是報告中最突出的部分。習非常強調“文化自信”,認為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習強調“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在習近平的思想領域中,他特別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認為它“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習近平強調,“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我們認為,習近平之所以強調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目的就是要強化台灣民眾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期盼能因此掃除台灣民眾對統一問題存在的心理障礙。
對台政策方略受三項環境因素的考驗
儘管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方略,有理想、有目標、有方法,但能否具體落實,還必須接受下列三項環境因素的考驗:
一,大陸要能繼續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鄧小平早在八零年代初就說過,“台灣歸回祖國、祖國統一的實現,歸根到底還是要我們把自己的事情搞好。經濟發展了,我們實現統一的力量就不同了。”從鄧小平的觀點看,在諸多要務之中,“主要是必須把經濟建設搞好”。我們發現,在習近平上任後的多次講話中,他也表達了和鄧小平同樣的看法。然而,以中共目前的處境看,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已不是單純的經濟建設問題,而是經濟基礎改變可能引發的上層建築問題。中國大陸幅員廣大,鄧小平當初採取先讓部分人和部分地區富起來的策略,有不得已的苦衷,然而符合現實環境的需求。但經濟發展留下如何“同富”和“均富”的問題,卻讓他的繼任者必須概括承受。其中,尤以涉及社會公平正義的分配問題最難處理。習近平充分認識這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因此,他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刻,中國大陸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