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香港政治可否採用慎思民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17 15:06:50


 
  慎思民主應用於社群:台灣以十二年國教為議題的公民論壇

  台灣即將推動將原來九年國民教育延長為十二年,但許多民眾覺得:“十二年國教”聽起來不錯,卻不清楚它的內容是什麼;家長們憂心:在制度劇烈變革之下,對孩子的前途是否會造成不良影響,如何適應?在新制度之下,孩子能否真的得到更適當教育?

  為了正確反映十二年國教直接衝擊的公民(家長)的意見,主辦單位台大政法中心委請(包含筆者在內的)幾位教授,主持了一個研究計劃,透過“慎議式民調”的程序,辦理了“家長論壇”;限於經費,只在基隆與台北地區舉行。運作方式基本上包含三個步驟:第一,主辦方於研究前期蒐集議題資料,並將整個流程透明公開的向外宣示,追求每個環節公正、公平、公開;第二,以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出樣本,做第一次民調(前測問卷),同時詢問是否願意在有出席費的情況下參加公民會議,對議題作更深入的討論;第三,舉行公民會議,亦即家長論壇。

  具體而言,我們先從教育部網站取得基北區各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將適用新制度)總人數--153,533人。再依據各校七、八年級學生總數加權進行加權隨機系統抽樣,抽出各校參與調查家長正取、備取各約1,200位。抽樣完成後,我們將(經過諮詢委員會議及工作小組審議過)之前測問卷交由各教育局、處轉送所屬各國中,請各校協助回收問卷。前測問卷於今(2013)年三月初發送,並由學校協助回收了1,113份有效問卷。在問卷中回答願意參加論壇的370位家長中,再作一次抽樣及詢問,邀請參加論壇,最後於4月20日出席論壇的家長有112人。

  家長論壇的進行方式則為:主題說明後,先分十組做分組討論,各組形成共同的問題,再於專家對談中詢問專家的看法,並於第二次的分組討論中做更深入的意見交換,其後再做一次(後測)問卷。比較前測及後測問卷的結果,即可知家長在經過一天審慎思辨的說明與討論後,對於十二年國教的看法有何變化,因而得到更為成熟的公民意見。

  此研究計劃得到豐碩的成果。公民會議前的民調結果顯示,全體1113位家長樣本中,高達69%贊成增加國中畢業會考等級,以避免抽籤;高達66%贊成“公立傳統名校”繼續存在,而有69%反對在超額比序同分時,以抽籤方式決定入學。參加公民會議的112人家長樣本中,會前有高達73%贊成增加會考等級,避免抽籤;高達82%贊成公立傳統名校繼續存在,而有75%反對在超額比序同分時,以抽籤方式決定入學;參加公民會議、經過不同立場專家的解說以及兩次小組討論後,這些比率變得更高。(詳見王立昇等,2013,“十二年國教規劃方案研究報告”初稿。)

  香港應當找出適合當地的民主模式

  上面所舉的慎思民主實例,都是對事,沒有對人,但要把它應用到選人上,也不是不可行──原理都一樣,就是用隨機抽樣的方式,挑出“公民”,然後召集這些公民來集會討論,和他們要決定的“人選”面對面互動個幾天,然後由這些公民投票決定結果。對於轄區很大、團體很多,或者已經存在其他較複雜組織架構的地方,這種形式的投票,可以有兩輪或更多,也就是先票選參加下一輪集會的“公民代表”,然後由那些“公民代表”在他們的集會中做決定。

  例如,各區域要選(已獲提名的)該區民意代表,或審核(已獲推薦)的該區民意代表候選人,可以由該區的次級行政區以隨機抽樣方式得到一定數量的公民(最好不要超過200-300人),然後集會兩天,包含分組討論,向“人選”提出問題,直接互動,最後進行票選;但選舉結果需等所有次行政區都票選結束後一併公布,以免互相影響。候選人比較辛苦,要到每個次行政區參加這種公民會議,和被抽出的公民面對面談話或回答問題,但這正是民主制度應有的精髓。

  區域如此處理,如有人民團體代表,可以照樣處理。對行政區而言,公民的產生要透過隨機抽樣,如果是既有工商或社會團體,甚至可以考慮採取台灣人民團體實驗中所採取的“委任制”。不過,無論用何種慎思民主的版本,都沒有媒體來做候選人和公民之間的“中間人”。公民在投票前,對於候選人的資料已經有深入的瞭解和討論,也有直接和候選人互動的經驗。這比透過熒幕或候選人的競選廣告來瞭解候選人,相信一定比較有效,不容易被扭曲。

  如果是選行政首長,可以運用類似的模式,但由於幅員更大,可能要透過多層的架構。而且,如果存有類似選舉委員會這種組織,類似的模式亦可適用於選舉委員會委員的產生。可適用的對象不只行政區,還可能包含工商或社會等人民團體,一如上述。

  總之,各種可能的變型不一而足,最好是熟悉當地政治生態環境的專家,用創新的模式,去設計適用於當地的作法。但各種變型的原理都一樣,就是以抽樣來決定出席的公民,用面對面直接溝通來決定“人選”。當然,這些模式可能都需先立法規定此為公民義務,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參與,如同美國的陪審團一樣。

  以上想法或許聽起來有些過於理想,或甚至被認為是“夢想”。但世界上哪一種制度創新不是由夢想開始呢?利用政治轉型的機會,我們真切期盼香港能建立高素質民主模式的表率。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1月號,總第19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