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共建糧食供應鏈合作生態圈
http://www.CRNTT.com   2023-09-08 09:06:46


  中評社北京9月8日電/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今年全球糧食危機陰霾重現,世界各國如何走出困境,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日前舉行的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糧食現代供應鏈發展及投資國際論壇”上,中國糧食行業協會、中國植物油行業協會、中國糧食商業協會發出倡議,呼籲全行業積極推動全球糧食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共同維護世界糧食安全。這為解決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可行方案。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劉慧評論文章表示,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定義,糧食安全就是世界各地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獲得充足的糧食。近年來,全球糧食供應總量保持正常水平。然而,受極端天氣、黑海糧食運輸協議終結、糧食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叠加影響,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脆弱性進一步凸顯,糧食價格飈升,一些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發展中國家受到嚴重衝擊。在糧食危機面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世界各國衹有攜手合作,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化為行動、願景轉為現實,共建綠色全球糧食供應鏈合作生態圈,才能更好應對全球糧食危機挑戰。
  
  文章指出,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今年,厄爾尼諾現象周期性再現,導致全球多地出現高溫、乾旱、暴雨、洪澇災害等極端情況。中國部分小麥主產區在收穫季節遭遇“爛場雨”,造成小麥小幅減產。印度、泰國、越南等水稻主產國遭遇極端高溫乾旱天氣,水稻面臨減產風險。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主要出口國小麥生產受到乾旱天氣影響,給糧食出口帶來不確定性。國際社會應凝聚共識、務實推進合作,通過國際談判、技術創新、信息共享、資金支持等方式共同應對,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減緩氣候改變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影響。
  
  文章認為,國際社會應共同維護世界糧食貿易秩序。全球糧食供需格局呈現糧食生產和出口國高度集中、消費和進口國高度分散的特點,糧食供需區域性矛盾突出,糧食貿易全球化能夠有效促進糧食供需平衡。黑海糧食運輸協議擱淺,印度、緬甸等出口國限制大米出口,嚴重衝擊糧食貿易秩序,全球糧食穩定供應面臨不小壓力。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全球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糧食貿易保護主義行列。國際社會須共同行動,盡快緩和地區衝突,阻斷衝突與饑餓之間的惡性循環。應敦促美歐等國取消單邊制裁措施,均衡、全面、有效執行黑海糧食運輸協議,盡快恢復黑海糧食運輸通道。同時,推動糧食出口國摒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努力確保全球糧食貿易自由流通。
  
  文章指出,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自我保障能力,是改善糧食安全形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糧食危機受害者主要是發展中國家,這是因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長期缺乏糧食生產、加工、倉儲以及應對極端天氣的技術和能力,糧食高度依賴進口,抗衝擊的韌性差。美歐等發達國家應切實兌現官方糧食援助承諾,為最有需要的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取消農業技術封鎖,加快生物、數字、空間等技術轉移應用和知識分享,為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文章強調,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衹有付出實際行動才能帶來真正改變。中國以積極舉措為維護國際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6%的水資源養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同時,中國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加強糧食安全領域合作,深入推進南南合作,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真心實意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自我保障能力,為全球糧食供應鏈穩定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展望未來,衹有世界各國攜手共建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糧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全球糧食供應鏈穩定暢通與多邊貿易體制,才能助力實現2030年全球零饑餓目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