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數據提示中國宏調宜由寬轉緊”的社評說,這兩天出台的中國五月份經濟數據,似顯示了較多的轉勢跡象,主要是工業生產及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理想,但出口跌幅卻有所擴大。同時,銀行仍在大放水,貨幣供給及信貸增幅繼續超高,並已引起更多關注。在這關鍵時刻,中央必須小心掌握宏觀調控政策的分寸,一方面要維持經濟的回暖勢頭,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刺激經濟方案產生過多的不良副作用,從而引致隱患。如何取得恰當平衡,確需要一定技巧。
社評表示,五月數據最令人興奮者是,工業產值增長達百分之八點九,比上月加快一點六個百分點,顯示巨額刺激經濟的投入已開始見效。其中出口交貨值仍下跌一成五,但內需的強化,看來已足可抵銷外需的不振。可惜從結構看增長並不平衡,主要亮點是汽車生產,當月出產近一百一十五萬輛,大升二成九。而且銷情暢旺,有些牌子的轎車,買家要輪候約兩個月才可收車。原因是之前政府陸續出台了刺激消費措施,繼汽車下鄉後又給予城鎮居民舊換新優惠,導致近月產銷兩旺,在全球汽車業嚴重衰退中更覺一枝獨秀。但這種人為榮景的可持續性,卻不無疑問。另一方面,通訊、電子及黑色金屬等行業增幅偏低,只在約百分之四或以下,發電量還下降近百分之三,顯示工業生產的復甦面仍然較窄。
需求方面,出口大降逾二成六,反映外需不振的影響持續。有說出口因環比上升或已見底,而近年末國際環境或會好轉,將對出口有利。無論這些預測是否正確,下半年出口仍將低迷。幸而內需日漸增強:五月社會零售額大升逾一成五,比上月增幅高出零點四個百分點;頭五個月固定資產投資額大升近三成三,比頭四個月的高出逾兩個百分點。零售增幅上升反映了政府對購買汽車、家電的優惠政策,而投資形勢逐步增強,則反映刺激經濟方案的效力與日俱增。內需趨強乃中國經濟復甦的最根本保證,在此形勢下,雖然五月的居民消費物價及工業品出廠價指數仍雙雙下降,但通縮的負面影響將不致嚴重,在稍後還會減緩,但若說年內通脹重臨,則屬言之過早。
社評指出,在經濟總體形勢不再惡化,且有復甦跡象之時,宏調政策的運用亦應更趨審慎。首先是不宜再倉卒出台刺激經濟措施,而應更多著重於推動結構優化及體制改革以增強日後復甦的基礎。
社評又說,其次是一些放寬及扶助措施,須予適當調校及收緊。最明顯的是貨幣政策已過度寬鬆:五月底廣義貨幣供給(M2)增幅高逾二成五,狹義貨幣(M1)增幅亦上升至一成八以上,信貸增幅更逾三成,全部都遠超必要及合理的水平。目前還不虞會因此引致通脹急升,但催生資產泡沫的問題卻不容忽視:A股今年已升約四成;一些城市的樓市近期亦重見炒風,須防上個泡沫未調整好又添新泡沫。因此,當局應開始收緊貨幣政策,由寬鬆轉向中性,必要時甚至要轉向從緊。此外,財政擴張的取向亦要調整,支持家電、汽車消費等措施應適可而止:投入幾百億元托市或可把消費提前而造成旺勢,但之後便可能無以為繼,而且這是補貼較高收入者,既浪費財力亦不公平,故殊不足取。
社評稱,據報周末的G8財長會議將要討論如何控制財赤,和為擴張政策定下退出策略,看來經濟表現好得多的中國更有此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