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後的香港,國際化絕對是一項優勢,但也隱藏著危機。 |
中評社台北7月29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香港回歸已經13周年了,香港的發展與特區政府的執政效率,讓今日的香港有樂觀的本錢,但卻也有不得不正視的隱憂。
2012政改方案的順利過關,讓香港的未來發展希望無限,充滿活力,前途看漲,民主化發展指日可待,城市發展迎來新局。然而香港經濟發展同樣也走到重要的關頭,如何提升城市競爭力,如何在全球激烈的競爭格局中,尋找新角色,脫穎而出,更重要的是和北京當局如何謀合,如何找出最適合的互動模式,將是香港未來是否過關的重要關鍵之一。
就政治上來說,普選是港人共同的目標,但普選後會不會成為北京的困擾及麻煩,確實要進行一番研究。港區政府與市民同樣也必須思索這項問題,必須在主權完整,制度各使,既不違背憲法,又不違反基本法的規範的情況下,找出一條適合香港的發展道路。
回歸後的香港,國際化絕對是一項優勢,但也隱藏著危機,當西方文化成為香港社會文化價值的主流,那麼東方文化的特色相對黯淡,中華文化的影響也就降低,無論是香港司法或是香港一般通用的語言,英國傳統與英語更是一般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交談主要是廣東話,接下來是英語,最後才是普通話,這使得一般內地及台灣人民到香港時,倘若不會聽說廣東話,恐怕英語是唯一溝通的工具,這其實是十分奇怪的現象,因此香港的中文普通話教育,恐怕在未來的發展中,仍要繼續加把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