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會談被“陸委會”否決。 |
中評社台北6月29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一場原本訂在六月底之兩岸三地學術饗宴,結合兩岸學者專家,充分讓兩岸藍、綠、紅三方意見,透過學術研討的方式,公開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台北會談,最後破局,令人遺憾及失望,想必外界認為阻礙者的角色自然又指向馬政府,馬英九個人自然也成為眾矢之的及背負阻礙兩岸學術交流的罪名。
原本最能代表多方意見的台北會談,在公開之學術殿堂上,透過學術文章,一來各抒己見;二來交流溝通;三來尋求共識,本是好事一樁,最沒有政治包袱,也只是交流溝通意見的學術研討會,縱使其中有些身份敏感的人員與會,但在媒體全程監督下,究竟會有多大的影響,實值得深究;無奈在台灣相關部門行政作業程序、政策邏輯思維的考量下,使該研討會胎死腹中。其中的關鍵固然有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內幕苦水及立場不同的考量,但卻突顯出兩岸目前許多矛盾及許多不合時宜亟須調整的政策與邏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兩岸的自信程度,閉鎖恐懼與猜疑的心態,瀰漫在兩岸各項互動的作為當中。
兩岸統合學會原訂六月底舉行“台北會談: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由於時間及部分受邀人員具大陸官方身分敏感、再加上會談內容主題關係,致使遭政府有關單位聯審否決。隨後“陸委會”表示,從未要求研討會主題不可出現“認同”與“互信”等文字,對此陷入各說各話的局面;“陸委會”認為主辦單位提供大陸與會者名單時,有多人未據實填報其所任機關及職稱,造成申請案審查延宕,但主辦單位認為已經補件,並且若要否定不應由主辦單位撤件而是審查單位自行負責與承擔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