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性仁 |
中評社台北12月25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兩岸媒體不能避免還是涉及兩岸政治敏感議題管制及尚未終止敵對狀態的必然尷尬;更重要的是,還是兩岸不同定位的媒體對議題認知的差距,由於立場不同、環境迥異,自然形成不同的報道與詮釋。
讓人最為擔心的,還是彼此的互信不足,這包括民眾對於自己及對方媒體的不信任,媒體彼此之間的信任由於商業、缺乏聯繫或其他因素,也缺乏互信及共享的基礎;多數民眾在真偽難辨的新聞事件中游走,缺乏判斷的標準及依據,猜測與懷疑,充滿在民眾及媒體間,這對兩岸媒體交流顯然相當不利。
部分不肖媒體更是只求商業利益而犧牲社會責任,為了特定目的而犧牲兩岸民眾求真、求實的權利,賠上了兩岸關係的成本,讓好事變壞事,充斥著衝突與對立的情緒,少了善性及愛心的宣揚,執著讓兩岸社會都付出了成本,這或許也是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 的最大價值與功能性意義。
更不能忽略的是,兩岸現行法規及制度對於雙方媒體的制約,不只是在駐點規定上、對於採訪自由及新聞自由上,也有不同程度的約束,因此倘若法規及制度不能在可容許之最大自由範圍內進行調整及修改,兩岸媒體間的和與合,仍有一段相當漫長需要努力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