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在競選階段,鳩山就提出了“東亞共同體”的構想。上台後鳩山更是抓住一切機會,推銷他的“亞洲版歐盟”。不管是紐約的胡鳩會,還是中日韓北京峰會,直至東盟系列峰會,鳩山都把推介亞洲共同體作為重頭戲。其實,東亞共同體的動議由來已久。這個構想之所以多年來“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樓”,根本原因就在於亞洲的情況非常複雜,非歐洲可比。鳩山固然可以篤信“所有偉大的歷史創想都始於烏托邦夢想”,因而不把困難放在眼里,但鳩山此次再倡亞共體,並沒有拿出任何具體舉措來,甚至事未與相關方勾通好,以至構想剛一提出,外界便風聲四起。美國明言“亞洲任何涉及到安全、經濟、商業的重要機制,都不應該將美國拋置在外”,害得此前聲稱“亞共體不應包括美國”的外相岡田克也,趕緊修正,政府也連忙派員到華盛頓解釋。
而對於東亞合作中的另一關鍵角色——東盟的地位,也是前後意見不一。中日韓北京峰會時,鳩山提出以東北亞三國為亞共體的核心;而東亞峰會發表的聲明中,又明確支持東盟在亞共體中扮演主導角色。凡此種種都表明,鳩山的亞共體構想遠未考慮成熟,鳩山似乎是太急於表現自己,所以先聲奪人,想搶亞共體建設的頭功。至少從倡議亞共體這件事來看,鳩山有明顯的“好大喜功”之嫌。這也是鳩山新政的第二“大”特點。
不過,單純的“好大喜功”也未必是壞事,關鍵要看是否有擔當重任的能力。至少從“個人簡歷”上看,鳩山不能證明自己能擔起“改革國體”、“平成維新”這樣的大任。事實上,如果不是民主黨頭號大佬小澤一郎臨近大選之際,馬失前蹄,今天的首相肯定不是鳩山由紀夫。
在此情況下,工學博士出身、大學教師起家、議員連任六屆、惟獨沒有一天執政經歷的鳩山,一上台就繪下如此誘人的藍圖,以至被在野黨斥為“華而不實”,也就不奇怪了。其實,鳩山的親弟弟——鳩山邦夫的話更為尖誚,“小鳩山”直接把哥哥的政治藍圖說成是“少女漫畫里描寫的場景”。話雖然刻薄了點,也有黨爭的成分,但也擊中了鳩山的要害。的確,在旁觀者看來,比照鳩山的從政經歷,其提出的改革口號確實給人以“志大才疏”之感。這也是鳩山新政的第三“大”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