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反省:千萬不要只是走過場。 |
中評社╱題:民進黨兩岸路線為何跳不出“權謀”怪圈 作者:仇長根(香港),香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顧問
民進黨失去方向
成立於1986年的民進黨,歷經26年已經變了模樣。變得越來越私利、越來越短視、越來越權謀。尤其在兩岸路線上,始終自我陷入一種莫名的困境中拔不出來,民進黨正像一艘不知駛向何方的小船,在台灣海峽中漂流。
翻開民進黨這20多年發展史,不難看到其兩岸路線一直充滿著算計與權謀。1991年10月12日,民進黨第五屆第一次全代會修正、增列,“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這麼一個赤裸裸的“台獨”綱領,實在是讓台灣選民不敢恭維,故1996年“總統”大選,代表民進黨參選的彭明敏得票率僅21%。2000年“總統”大選前一年的1999年5月8日,民進黨召開第八屆第二次全代會,制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淡化“台獨”,承認台灣現在“國名”叫“中華民國”,提出“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果然,這麼簡單的包裝“台獨”,竟能欺騙百姓,蒙混過關,陳水扁以39%得票率取得政權,民進黨得意洋洋。2004年“總統”大選,民進黨未改“台獨”路線,陳水扁又拋出“一邊一國論”,僥倖被至今未破的“兩顆子彈”案保住政權。到了2007年9月30日,民進黨召開第十二屆第二次全代會,制定了所謂“正常國家決議文”,“積極推動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落實轉型正義與建立台灣主體性等作為”。隔年的2008年“總統”大選,選民終於看到民進黨的嘴臉,最終用手中的選票,終止了民進黨“台獨”政權。2012“總統”大選,台灣民眾擔心民進黨如重新執政恐將造成兩岸新危機,結果再次用選票淘汰了拒絕一個中國原則、否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
其實,民進黨成立初衷,是以發起街頭運動,打出“民主牌”、“進步牌”、推動島內“政治民主化”、鼓動民眾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為政治目標。而隨著島內“解嚴”、“解禁”,民進黨內對“民主政治”的訴求已經達到目的,此時民進黨已經成為台灣第一大反對黨。但隨著“台獨基本教義派”和本土社團不斷發展壯大,此時民進黨的政治理念,已經完全偏離了當初追求政治民主與社會進步的美好初衷,大搞“台獨”運動、反對國民黨、反對外省人,進而與大陸為敵,反對與大陸交往,“抹黑抹紅”。凡此種種,民進黨一切為反對而反對,完全失去理智,已經沒有方向。
兩岸議題為何會越來越突出
與此同時,民進黨反對國民黨威權政治,將取得執政權作為黨最高政治目標,這本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之間的政治鬥爭、政權之爭,為何這些年越來越突出地將兩岸議題拖入其中?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客觀上講,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骨肉相連、血濃於水,兩岸議題本屬共同家園裏的事情,非常自然,也非常必然地會影響到台灣社會、經濟、包括選舉這類政治生活之中。台灣任何政黨、任何政治人物,無法回避兩岸議題,關鍵的、重要的是對兩岸議題,不僅僅是經貿、文化等各個領域裏的交往交流,也包括一個中國原則、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政治立場,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有一顆真誠熱愛中華民族的心。
二是國民黨在島內選舉中比較好地把握了兩岸議題的主導權,順應了台灣選民期待兩岸和平安定、經濟繁榮發展的主流民意,為選戰加分不少。而民進黨作為反對黨,一方面在兩岸議題上缺乏深度正確認識,提不出讓選民放心的大陸政策;另一方面不得不跟進國民黨的兩岸議題,策劃一些為反對而反對的激烈“台獨”言論,直到一些無實質內容的所謂“台灣共識”等“空洞”說辭。
三是民進黨誤判形勢,自縛手腳,極端意識形態化,把台灣選民當“阿斗”。每到選舉,民進黨總要借兩岸議題施展“抹黑抹紅”的伎倆,給對手亂扣“傾中賣台”的帽子。殊不知兩岸交流20多年,帶給台灣的和平紅利日益增多,加上數百萬台灣民眾到過大陸,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已有了心靈的溝通,民進黨一味用對抗的思維處理兩岸議題,處處反中,事事否定,逆潮流而動,顯得相當無知,怎麼能不減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