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壓低要素價格提高資本利潤率。中國目前的資本/勞動比只是國際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美國的十分之一。世界銀行基於中國120個城市的12400家企業的抽樣調查得到,中國工業企業2005年平均淨資產回報率超過15%,私營企業的投資回報率達到19%,外資企業為22%,均顯著高於國際平均水平,也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高收益利潤緣何而來,很大程度上源於勞動力價格長期扭曲。就勞動力成本而言,過去近30年,我國資本回報率上升迅速,而勞動力回報率增長緩慢,1998年到2008年,工業企業利潤平均增長30.5%,勞動力報酬年均僅增長9.9%,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
從生產要素成本來看,中國一直在經歷著要素價格扭曲並承擔著相應的成本。30年來,中國長期處於低要素價格狀態,包括低土地成本、低環保成本、低資金成本,這是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入的一個重要條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勞動力價格、金融市場的資金價格(主要由利率管制、資本管制、信貸控制、匯率水平所影響)、土地價格、能源與環境成本所存在的相對扭曲是中國國際順差擴張的根本原因。定量上的分析發現,勞動力成本與資金價格扭曲是最主要的兩個貢獻因素,在2008年,兩者的貢獻度分別達到34%和32%。
再次,作為最大需求方沒有“定價權”。作為全球主要礦產資源的最大需求方之一,中國雖然對世界大宗原材料貿易形成強大的需求拉動,卻沒有掌握貿易資源商品的“定價權”。近年來,由於國際市場能源、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中國付出了更多的外匯用於進口資源能源類大宗商品,貿易條件也趨於惡化。而在要素比價(含環境資源)扭曲的情況下,我國在出口貿易中實際獲取的比較利益要比表面上獲得的更加微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