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8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對海洋資源開發不斷增大及沿海地區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諸多矛盾與挑戰:
部分沿海地區粗放式經濟發展、不合理的產業布局,嚴重污染了中國近海海域,破壞了海洋生物資源生境,嚴重制約了中國海洋生態治理現代化進程。
填海造陸工程對近岸海域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傾倒廢物,海洋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海洋環境污染加劇、漁業資源衰退、生物多樣性降低、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頻發等方面。海洋資源管理條塊分割多,涉海多頭管理,中央和地方海洋治理存在職權不清等現象,陸地與海洋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缺乏有效銜接。
企業和民眾缺乏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中國還存在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不完善之處,沒有形成規範統一的海洋生態環境相關規劃框架體系。海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相對薄弱,違法處罰懲治力度不夠。治理現代化程度不高。
中國海洋生態區系及物種分布相對隔離,極易受到人類開發活動的干擾與破壞,海洋生態系統脆弱性和敏感性強,易於破壞退化、難以恢復修復,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艱巨性遠超陸域。
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必須堅持不懈,努力實現人與海洋和諧共生。
因此,中國必須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劃定並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推進海洋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抓住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支持綠色技術創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有效保護居民飲用水安全。積極實施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重視新污染物治理。
同時,我們還要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外來物種管控。
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海洋環境治理,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加強南南合作以及同周邊國家的合作,不斷提高海洋環境治理能力。
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海洋生態保護與治理體系,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化綠色發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建立健全生態風險管控機制。不斷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加快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