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慶林表示,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
中評社台北7月30日電(評論員 林淑玲)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9日在哈爾濱落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會中表示,“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有與會台灣學者認為,“相信美方也不能接受所謂‘兩岸一國’說法”。台灣“陸委會”則呼籲,“兩岸應擱置爭議,務實協商,建構前瞻性兩岸關係。”馬英九“一國兩區論”落幕後,“兩岸一國論”又成新焦點。
兩岸之間互信仍然脆弱,透過例行性國共論壇、兩會領導人對談,有助深化交流與溝通,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也因兩岸互信不足,台灣民眾對定位認同存在鴻溝,風吹草動,只要有人居中煽風點火,論戰難免。
今年對兩岸關係而言,是極重要的一年,8月1日是台灣通過“一個中國”涵義廿週年,也是“九二共識”的廿周年,這是源自於李登輝任內召開“國家統一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一個中國”涵義。馬英九於7月26日吳伯雄啟程赴哈爾濱前的會見,特別交代這段始末,強調“就是把這個觀念釐清,這涵意蘊含“一中各表”,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雙方所賦予的意義不同,這一點是後來能有效推動兩岸關係的基礎。”
因此,在“九二共識”以及“一個中國”涵義廿周年前夕,賈慶林表示“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寓意甚深。
這代表兩岸都進一步確認以“一個中國”為前提,做為深化交流的基礎。賈慶林7月28日的談話,與馬英九7月26日的談話,並無牴觸,細細推敲,甚至是相互呼應。
過去以來,兩岸不論是領導人會晤或各自發表談話,免不了高來高去,但將之化繁為簡,重點只有一個,亦即“兩岸究竟是否國與國關係”?
兩岸若非國與國,不論是“一國兩區”,還是“兩岸一國”,簡單講就是“一國”,何來差異之有? 馬英九在今年520就職演說公開強調,“廿年來兩岸的‘憲法’定位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歷經3位領導人從未改變。” 馬之說與賈慶林7月28日所提,“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內涵一致。其中的小落差是,馬英九的說法緊抓“一中各表”,因此提到“一個“中華民國”;賈慶林在十八大之前談“兩岸一國”,完全沒有提到國號。大陸此一表述形式,保留相當大的兩岸互動空間,有善意在其中,台灣不宜視而不見。
至於有台灣學者認為,“相信美方也不能接受所謂‘兩岸一國’說法。”這是似是而非的講法,“中華民國憲法”本來就是“一中”“憲法”,“一國兩區”、“兩岸一國”的表述皆未跳脫“憲法”架構。重點更在於,現階段國共提到“一中”皆無附加時間表,讓兩岸得以透過交流、對話,慢慢尋找解決方案。誠如,蔡英文去年4月在民進黨主席任內也曾說過,“如果有機會執政,針對台灣與中國的未來,將把選擇權留給下一代,讓他們來決定要跟中國維持什麼樣的關係,唯有如此,才能讓人民不再感到焦慮。”
李登輝1999年下台前提出的“兩國論”,認為兩岸不是“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但李改不掉“中華民國憲法”內容,陳水扁任內也沒變動。經過10多年國際政經局勢的大改變,民進黨決定展開與大陸交流前,兩岸定位問題不容迴避。綠營如果不接受“一中”、“一國兩區”,便是否定“兩岸是國與國關係”,亦即變更現狀。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落幕之後,其互動、交流的影響還會持續,我們認為,在“九二共識”廿周年前夕,這樣的討論、對話是極有意義的。兩岸歷經數十載的分隔,歧見一定會有,唯有互相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才有深化和平發展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