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儲糧於村,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http://www.CRNTT.com   2022-12-13 09:18:43


  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國家糧食安全高度重視,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格局、大智慧。

  過去的十年,世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糧食危機激流汹湧,一些國家糧食物流中斷、糧價飛漲,世界饑餓人口飈升。我國自黨的十八大以後,由於一直非常重視糧食的生產安全、儲備安全,從而能夠在世界大變局中“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糧食安全遠未到高枕無憂的地步,還需要警鐘長鳴。糧食安全的“抗震”級別還需要提高,如此才能為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糧食安全基礎。

  “儲糧於地”強調以土地生產潛力來替代生產和倉儲

  “儲糧於地”的思想是強調以土地生產潛力來替代生產和倉儲,這是一種更深刻、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方式。但是,“地”是什麼?“地”首先是一個非常具體的物質的概念,包括地理、規模、土質、生物多樣性等內容。因此,“儲糧於地”的思想應該是一系列的政策,是具體的政策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確“地”是哪個地方的地?是主產區的“地”,還是“主銷區”的“地”?是發達地區的“地”,還是欠發達地區的“地”?

  “地”顯然不可能是城市的“地”,也不是城中村的“地”,而是存在農業的鄉村的“地”。但是糧食生產由於經濟效益非常低,一般是市場機制排斥的對象。在純粹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幾乎沒有哪個農民會長期進行糧食的商業化生產,也幾乎沒有哪一個村的村集體願意主動進行糧食的產業化經營。除非政府予以足夠的補貼,包括直接的收入補貼和各種生產資料補貼。同時,縣、鎮兩級政府還必須對村莊糧食生產的基礎設施,如水利、道路、技術咨詢等予以長期的規劃、建設。糧食生產的這種產業特徵和背景,使得“儲糧於地”容易成為一種博弈困境。各個村,無論是“主產區”的村還是“主銷區”的村,無論是城郊村還是遠郊村,都有充分的經濟理由拒絕糧食生產、遠離糧食生產。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各個地區、各個村莊不能因為糧食作物經濟價值低、耕地的比較優勢不明顯,就可以不重視、不支持糧食生產。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大城市周邊地區,這些地區工業、服務業發達,城鎮人口數量龐大,但仍然保有相當數量的耕地資源,不能由此就“躺平”“搭便車”,加重別的糧食“主產區”的生產負擔。

  “儲糧於地”其實就是“儲糧於村”

  糧食,肯定是在村莊內生產的,在這個意義上,“地”其實就是村莊內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澆地和部分旱地。在歷史上,糧食生產是村莊的基礎和靈魂。沒有糧食生產,就沒有傳統意義的“村莊”。因此,“儲糧於地”其實就是“儲糧於村”。這裡的“村”是包括所有的有耕地資源的村莊。在廣東等長江以南地區,就是要保護、建設好每一個村莊內的水田、水利,讓水稻生產能夠順利進行。由此,各個地區、各個村莊就需要在理論上、思想上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不斷改革、完善農業產業政策、糧食收儲政策。

  首先,從資源平衡的角度看,糧食生產與農業產業化並不一定矛盾。歷史上,鄉村中的各個村莊都是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混合種植狀態。這種混合結構特徵對於村莊非常重要,不僅可以自發抵禦各種自然災害、保障村民的糧食供給,而且賦予了村莊發展的某種獨立性和韌性。比如在廣東的丘陵、山區,水田比例並不高,一直是用於水稻種植,但大量的坡地、山地則可以種植蔬菜、瓜果、花生和玉米、薯類等旱地作物。這種混合結構特徵契合鄉村的生物多樣性,可以保障村莊的可持續性。但是,市場化、資本化引發的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化學化,往往容易摧毀這種合理的種植業結構,導致越來越多的村莊出現嚴重的“非糧化”。這就要求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必須同時重視村莊的糧食生產問題,避免種植結構極端化、單一化。

  其次,從經濟效益角度看,糧食生產並不等於低收入。我國目前水稻、小麥、玉米的市場價格確實過低,但是糧食價格並非天然就是低價,一些優良的品種如黑龍江的五常大米,走精細農業、精品農業道路,銷售價格可以賣到10元/斤甚至50元/斤以上。這說明我國糧食價格的漲幅其實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農民依靠種糧也有機會賺到錢。這就要求各地的村“兩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必須發揮統一經營、規模經營的優勢,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逐步實現糧食的品牌經營,讓優質的糧食生產也成為農民賺錢的行業。

  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需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從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出發,探討中國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規律。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從鄉村生產力的角度,全面重視糧食生產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重視村莊種植業結構的平衡、生物多樣性的平衡。這就進一步要求各個地區尤其是經濟發達的“主銷區”,認真貫徹“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高標準農田”與糧食安全結合起來,把“儲糧於地”與“儲糧於村”結合起來。讓每一個村莊都成為農民增收的基地、糧食生產的堡壘和生態宜居的樂土。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胡靖(華南師範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