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測算,一座長約百米的龍窑,一次可出產八九萬件產品。”考古專家說,不過,碗窑山上已發掘的4座龍窑屬於不同時間段,不是同時開工。
工作人員從窑址內清理出大量標本,有燒制工具匣鉢、墊餅,以及大量黑釉茶盞,青瓷、青白瓷的碗、碟、罐、盤、爐、壺、杯等,還有幾個瓷枕。這些都是生活用具。
龍窑兩側,廢品堆積最密集的地方接近兩米高。這些堆積物中包括了窑場內燒制的各種產品,它們是如何來的呢?栗所長說,燒瓷器時,每窑都會產生一定數量的殘次品,人們就把殘次品直接丟在旁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這片碎瓷堆積地。
專家說,其實這些廢品,有的只是在形狀、釉色上有很小的瑕疵,“當時的制瓷業非常發達,各家都要爭奪客源,普通的民窑都會這樣精益求精,力爭市場”。
“一些匣鉢的蓋子上還有‘丘’字、‘郭’字呢!”考古隊員華鋒林說起這個特別發現。對此,栗建安所長解釋,這個細節,能幫助現代人了解當時民間制瓷的工藝狀況。南宋年間,福州地區的手工業經濟非常發達,尤其是制瓷業。窑場有多個姓氏出現,說明當時窑場有很多個窑工或多個貨主,這是他們做的記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