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日電/《光明日報》報道,小說和電視劇本是兩種體裁,具有迥異的媒介特性。新版電視劇《紅樓夢》試圖以電視的表現手法重現原作的文字之美,這不是改編,而是“翻譯”
李少紅導演的新版《紅樓夢》第一輪播出時鋪天蓋地的惡評好不容易剛剛平息,日前此劇上星播出,再次掀起軒然大波,勢頭甚至比上一次更猛,更有許多人戲稱這部電視劇為“紅雷夢”、“青樓夢”。這部斥巨資精心打造的鴻篇巨制,為何遭致一面倒的批評?
小說《紅樓夢》最牽動人心的是活靈活現的人物,因此演員選擇自然成為重中之重,而電視劇也恰是在這一點上敗得最慘。之前選秀節目留下的爛攤子,加上來自投資方的壓力,使得選演員幾乎成了一場鬧劇。最後上陣的寶玉和十二釵,扮演者多只有十幾歲,台詞尚且念不順暢,更不用說理解《紅樓夢》的深刻內涵了,而87版的珠玉在前,越發使其相形見拙。少年、成年的角色區分是導演為了解決安置選秀演員的無奈之舉,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全劇的連貫性。演員撐不起戲,觀眾自然不認賬。
有人指責新版《紅樓夢》完全不忠實原著,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從故事角度看,它的致命傷恰恰在於過分拘泥於原著。整部劇在劇情、台詞上幾乎照搬原著,不僅多此一舉地設置旁白,甚至連旁白都一絲不苟地照念原文。小說和電視劇本是兩種體裁,具有迥異的媒介特性。新版《紅樓夢》企圖以電視的表現手法重現原作的文字之美,這不是改編,而是“翻譯”;不是電視劇,而是廣播劇。
從一開始選擇拍攝120回本的《紅樓夢》,這部電視劇便出現了失敗的前兆。續書的後40回跟曹雪芹的原意大相徑庭,這早已成為公論。要尊重曹公的原意,保留小說的哲學思想,就得像87版那樣推翻後四十回另起爐灶,至少要對其大幅修改。一個改編版本就意味著對《紅樓》的一種新的解讀,因此除了展現與時俱進的電視製作水平,新版《紅樓夢》怎樣取舍前80回,怎樣改編後40回,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本劇所應提供的最具價值的部分。遺憾的是,本劇知難而退,選擇了省力卻也最糟糕的方式。努力捍衛原著的動機,由於改編者的能力欠缺,演變為過猶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