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 “世界上最富的窮人”
“張大千是國畫大師,一定腰纏萬貫富得流油了。你既然是他的女兒,多的不說,他的畫總有兩三幅吧? ”不知從何時起,“遺產”成了張心慶無論到哪都回避不了的問題。開始張心慶還耐心地對別人解釋,現在她手上沒有一幅父親的遺作,就是個一窮二白的“無產階級”,但是大多數人聽了都不相信。後來,每當面對這種追問時,張心慶都含笑不語。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心慶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有關父親的小故事,標題是《張大千——世界上最富的窮人》,張心慶覺得,這是對父親最貼切的評價。張心慶記得,上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末,張大千常在各地開畫展,收入不菲,完全可以購置田產,住豪門大宅,但奇怪的是,張家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家里的住房全是租借朋友的,張大千也被朋友們戲稱為“富可敵國,窮無立錐之地”,常常囊中羞澀,負債累累,經常是借了還,還了借。
張大千的錢究竟去了哪里?
原來,張大千除了供養一大家人,慷慨幫助親朋好友以外,大部分的錢都用來購買古畫。
“父親特別喜歡古代藝術大家,如石濤、朱耷、唐伯虎、鄭板橋等人的作品。只要是真跡,爸爸就不惜重金買下收藏,為此寧可不吃不喝不睡,甚至搭上了安家置地的本錢。買來後就不斷地鑽研、臨摹,提高自己的藝術造詣。漸漸地,他成了一名古畫收藏家和鑒定家。 ”
“在臨摹敦煌壁畫時,父親不知花了多少財力、物力,還向銀行貸款,聽說把一家私人銀行都拖垮了。他日以繼夜地在敦煌洞窟里畫呀畫,進敦煌時滿頭青絲,回來時兩鬢斑白,那時他才40多歲。 ”在張心慶的記憶中,父親永遠將藝術放在第一位。
正是由於張大千研究透了古人的創作技法,又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發明了潑墨、潑彩的創作技法,師古不泥,化之為我,才真正地成為了一名博古通今、自成一體的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