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張心慶介紹,1952年張大千離開香港僑居海外,正是經濟上最困難的時候,張大千卻把身邊最珍貴的古畫《韓熙載夜宴圖》、《瀟湘圖》、《萬壑鬆風圖》以及一批敦煌卷子、古代書畫等珍貴文物,以極低的價格半賣半送給了一位朋友,使這些國寶留在了大陸。當時美國人也出高價要買。張大千說:“這三幅古畫是中國的珍寶,不能流入外國人手中。我不能讓後人譴責,我雖不能流芳千古,但絕不做遺臭萬年的事情。 ”
1954年,張心慶的母親又將丈夫在敦煌臨摹的279幅壁畫全部捐給了四川省博物館,獲得了遠在海外的丈夫的支持,直稱妻子做得很對。
1983年4月2日,張大千在台北病逝,他把自己生前留下的許多古畫和古籍,捐給了海峽兩岸的博物館,就連他的住所“摩耶精舍”也一並捐贈了。
“我始終認為爸爸對我們的愛、對家庭的愛只是‘小愛’,他對別人、對國家的愛才是‘大愛’。這‘大愛’里,有父親寬廣的情懷。他不僅僅屬於我們,他更屬於我們的民族,屬於全世界、全人類。 ”張心慶感嘆道。以寬廣的胸懷愛萬物,以寬厚感恩的心待世人,這是最值錢的遺產。
“我的子女很多,在所有孩子中,你最老實、最憨厚,說句不好聽的,你最笨、最傻,所以爸爸也最擔心你。爸爸又怎麼會不愛你? ”這是張大千曾對張心慶說的一段話。
小時候,父親總是稱心慶“莽女”,因為在姊妹中她最憨直,然而張心慶善良直爽的性格又是最像父親的。自從1949年張大千離開大陸後,張心慶和父親聚少離多。直到1983年父親在台北去世,這數十年間,心慶和父親也只見過一次面。就連父親過世時,她也未能前往見上最後一面。在張心慶內心深處一直覺得,國畫是父親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他不可能常常想著她。但是,張心慶沒有想到,父親在晚年最牽掛的竟然還是她。1982年,張心慶作為成都市人大代表參加會議時,休息期間突然有一個人來看望她,說是受台北的大千先生委托。張心慶知道,父親委托要看望的人很多,但父親交待來人,其他人可以不去看,但張心慶必須替他找到。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無足輕重、不懂事的傻丫頭,但沒想到父親是那樣地疼我,牽掛我。當時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
雖然,晚年的張心慶手中沒有一幅張大千的真跡,也沒有外人想像的那樣,借著張大千的遺產過著優越的生活,但在簡樸的生活中,在靜心撰寫父親的回憶錄中,張心慶獲得了精神上的快樂和滿足。
她在《給天堂里爸爸的信》一文中寫道:“一個人沒有開闊的心胸,怎畫得出雄偉壯麗的山河;不喜愛動物飛禽,怎畫得出奔騰的駿馬,可愛的小鳥;不熱愛大自然,怎畫得出參天的大樹,美麗的花朵……父親以寬廣的胸懷愛世界上的萬物,以一顆寬厚感恩的心對待世界上的人。爸爸,這些才是您留給我的最最值錢的遺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