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用三年的時間幾乎走完了西方大劇院百年的路程,稱得上是奇跡。陳平說,三年是一個基本的創業期,我們最大的成功是知道了當初的定位是正確的,沒走什麼彎路,而且明白了今後要發展的重點在哪里。
“不能因放鬆藝術品質而自毀長城”
每天早晨上班,陳平都不會直接去辦公室,總是要到各個劇場繞上一兩圈兒。如果碰上工作人員,他會趁機詢問一下昨晚的演出情況。
“國家大劇院無疑是一個高風險的機構,有一個龐大的複雜系統:88個化妝間、99部電梯、32個琴房、5個排練場、無數扇門,擦一次玻璃就得6萬元。如果不是北京市政府的全面支持,大劇院根本不可能運轉自如。”陳平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
不包括新成立的管弦樂團和合唱團,大劇院現在有正式員工450人,而且大部分是“80後”,從海外回來的人占了1/10,本科及以上學歷超過一半,碩士及以上學歷占1/4,分別來自112個不同的專業。這也是保證專業化運營和精細化管理的前提。
現在的文化市場越來越繁榮,競爭也日趨激烈。“國家大劇院一年有3億元票房,占了北京市場的半壁江山,幾乎是上海前十名的演出場所的總和。我們是代表國家到世界打錦標賽的,有國家意識,沒想過要和國內的同行競爭。但無論是大劇院還是小劇場,面對的市場規則是一樣的。我們市場部的員工經常買票到別的劇場看演出,因為你必須知道別人在做什麼,哪些做得好。”陳平坦言。
國家大劇院當年的四大願景正在變為現實:這里已經成為國內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成為藝術教育普及的引領者,成為中外藝術交流的最大平台,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基地。“它不但傳播中華文化藝術精品,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更重要的是讓人民可以共同享受人類創造的文化藝術經典,感受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陳平說。
今年,大劇院提出了一個新名詞,就是建立“圖騰性品牌”。所謂“圖騰性品牌”,是指能夠激發觀眾信仰和追求的品牌,能夠帶給觀眾強烈的歸屬感,能夠提供與觀眾共同擁有的價值體系,它的品牌具有獨創性和不可複制性。顯然,要實現這個願景有更長的路要走。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起一個標杆,讓大家知道高品位高水準的藝術是怎樣的,讓中國人知道人類創造的文化藝術經典可以達到怎樣的極致。一兩場演出的票房好不好沒關係,關鍵是不能因放鬆對藝術質量的把握而自毀長城,我們甘做高雅藝術的守望者。”陳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