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玉堂古羌瓷窑群遺址探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11 00:06:26  


 
  到唐宋時期,玉堂、中興的陶瓷窑,由於有茂、汶、理山區外出做工的貧困羌民參與,他們與趙公山土著羌民一道施展出才藝,同時又汲取了中原各地技藝,結合本地區民族特色生產有所創新,優質陶瓷產品大都供應蜀地和對外出口。唐末戰亂以來,中原至西域的絲綢之路中斷,對外出口物資只能通過古已有之的“南方絲綢之路”,先到達中亞、再轉運至埃及等地。在10世紀埃及伊斯蘭王國首都——胡斯塔特城,今已發現了玉堂羌窑的“唐三彩”產品,說明當時玉堂古羌陶瓷文化在國外已有了一定影響。

  北宋淳化四年(993),四川爆發了震驚全國的青城後山王小波、李順起義,廣大羌民積極響應。起義失敗後,青城後山被命名為“泰安鄉”。參與起義的玉堂羌族窑工戰死傷亡者不計其數,幸存者都逃到了阿壩州映秀、汶川等大山地帶。從此,蜀西都江堰地區的陶瓷生產轉向崇寧、榮昌、成都、彭州、重慶、廣元等地區。又因宋代中原瓷器海路出口猛烈增長,而玉堂羌窑產品無出海通道,仍沿陸路出口,費時費力,逐漸失去優勢而遭受排斥,市場無份,經營慘淡,最終銷聲匿跡。曾經輝煌的玉堂羌瓷窑文化最終湮滅於荒煙蔓草之間。

  2001年年底,成都市文化局組織有關專家,對玉堂窑址現場考察論證後,認為“窑址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2010年年初已向國家文物局報送了材料,正待審批。玉堂羌瓷窑群遺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羌族歷史和多姿多彩的羌族文化內涵,同時也豐富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原題:《青瓷窑火鍛造文明記憶——玉堂古羌瓷窑群遺址探秘》作者:劉大清)
 
  (文章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