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7日電/《北京晨報》報道,2003年11月,李扁第一次提出“性小康”,從那時算起,8年時光匆匆翻過。
許多人在辱罵,許多人在冷漠,許多人在偷換概念,甚至還有許多人在爭搶這個詞的“發明權”……紅塵中的種種折磨,退潮時,對於李扁來說,留下的無非是洋洋灑灑的幾百篇博文,選出部分篇目,串聯起來,《我們都要性小康》就這樣出版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腳印,但有些腳印,注定會被悄悄掩蓋,或被悄悄抹去。正如發明房子的人,史無記錄,只留下了“有巢氏”這樣模糊的名目,而發明火的“燧人氏”,更不會被後人所祭奠,反而是到處引發火災的“火神”,頗享受著人們的敬畏。
文明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當大廈建立起來時,沒有誰會在意其中一粒沙的感受,而當有人毀壞了這個大廈時,歷史反而會銘刻下他的名字。這樣痛定思痛的循環,甚至已發展成為一種民族習慣,在這個過程中,罕有人去反省:這個大廈原本就缺乏一個穩定的根基,可為什麼我們當初沒有去夯實它呢?
8年來,李扁一直在做著最基礎的工作,包括堅持地寫,堅持地思考。
李扁認為:“如果說20世紀最後30年是中國的食欲時代,那麼,21世紀的最初30年,將是中國人的性欲時代。”他追問:對此,我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