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瑪竇 |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1610年5月11日,積勞成疾的利瑪竇在北京溘然而逝,終年58歲。一年後他被葬在北京,成為明朝皇帝允許入土中國的第一個外國人,這在當時是無上的恩典。
400年後,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利瑪竇的名字,他作為中國歷史長卷中的一個獨特人物,與眾多帝王、名士和新中國英雄人物在一起。我們的生活也多受惠於他——他被奉為中國鐘表業的祖師爺,他把鋼琴帶到了中國,我們學習的那些幾何學的基本詞匯:點、線、平面、對角線等,也是由他和徐光啟辛苦翻譯過來的。還有他出版的《坤輿萬國全圖》,收錄了850個地名,代表了當時歐洲比較先進的地理知識,他翻譯的“大西洋”、“地中海”、“古巴”、“加拿大”等地名,也沿用至今。
自鳴鐘、地球儀、日晷,既是利瑪竇用來饋贈明代士人的佳禮,也代表了15世紀西方機械、物理、天文、地理諸學科的重要成就。利瑪竇用自制的天球儀、地球儀、日晷等解說天象,描繪日月之食,證明地球為圓形。在廣東肇慶時,他自繪了萬國輿圖,展示世界之大。他並不是一個優秀的數學家,但他對幾何、數學的了解足以讓徐光啟、李之藻等中華高士服膺,《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測量法義》、《勾股義》等書正是在利瑪竇和徐光啟、李之藻的合作下完成。
在當時,利瑪竇即被稱為泰西儒士。他通曉中文,熟讀五經。在他看來,儒教與基督教可以相互包容,從根本上說追求的是同一目標。為了使天主教教義和中國儒家學說相結合,他概括了六個字:“合儒”、“補儒”、“趨儒”,一言以蔽之,他入鄉隨俗盡量中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