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遠征軍》導演:電視劇不是軍事教育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8 09:20:15  


 
  質疑三:軍事道具有誤?

  南京軍區這位大校還指出了劇中他認為不合理的道具:“當時遠征軍交接的都是美軍裝備,從頭到腳都應該是美式的,但是他們頭上戴的卻都是德國鋼盔。戰士們用的湯姆遜衝鋒槍彈夾居然是彎的,它應該是直的,這也不對。還有,有些國民黨兵使用了四三式衝鋒槍,這槍在蘇德戰場上廣泛使用,可它是1943年才生產出來的,中國遠征軍戰士是1942年奔赴戰場的,他們不可能在那個時候提前用上這種槍。”

  董亞春表示,槍支的細節他也注意到有網友在議論:“我們的美術和道具工作人員專門考證過當時的槍支裝備的。涉及到這麼專業的知識,我也不能回應,我會找個機會,讓美術和道具專門來回應網友和專業人士的質疑。”同時他也說:“據我所知,中國遠征軍出征時,主要的裝備是德式的,當時裝備比較雜也比較差,以德國為主。”

  文化旁白

  如何處理歷史和藝術?

  《中國遠征軍》號稱全面細致地展示歷史,但又是一部藝術作品,怎樣處理歷史和藝術需要的關係,成了這部戲的大難題。

  而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雖然眾口難調,但作為一部電視作品,如果只有真實歷史人物,就需要一條非常強大的主線來貫穿引導。如1994年版央視的《三國演義》,幾乎完全忠實於原著,其中以“仁義”二字貫穿全劇,“桃園結義”成為了整部電視作品的靈魂,也是整個故事的道德基石。而《中國遠征軍》里並沒有如此強大的主線,所以建立一些虛構人物和故事線是可以接受的。一個戲劇要有故事有人物形象,要寄托人們的情結和理想。所以觀眾一方面可以看到真實的歷史和戰役,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塑造理想中的人物,展現出英雄主義的情結和國家百姓親人的期盼。也正如導演所說:“這些感情不好放在真實人物身上,因為他們都是有據可考的,只能通過虛擬的人物來體現。也希望觀眾能用藝術的眼光來看電視劇,允許藝術創作。”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