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客家人正名之路:從衣冠南渡到下南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31 11:53:51  


 
  和廣府人、閩南人先祖遷徙交錯的是客家人先祖的遷徙。按照客家文化研究鼻祖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經歷了五次大的遷徙。這種判斷逐漸成為學界主流,並被客家人認同。

  第一次是在“五胡亂華”時期的“衣冠士族”南渡,這些人大多滯留在江淮地區,部分到達江西排灣等地。東晉王朝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安置他們,予以各種優待。這股遷徙潮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近200萬。這被稱為是客家人的孕育期。以報告文學和影視政論片創作蜚聲文壇的客家籍作家張勝友風趣地說:“那時的自發遷徙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如安全保衛和經濟保障等。所以,客家先祖要麼是高官顯貴,要麼是富豪之家。按照今日的說法,就是‘大官大款’。”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黃巢之亂”破壞了江淮的寧靜,迫使人們繼續遷徙,大部分人來到閩西贛南地區。在翻越了武夷山脈後,這批客家先祖大多在現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駐留,故而“寧化石壁村”成為客家人的族群認同。第三次遷徙則是靖康之恥到元滅南宋期間,中原漢人大批南遷到閩西贛南地區,和擁有共同文化信仰的原南遷漢人融合在一起,部分則往粵東一帶遷徙。由此,閩西贛南粵東地區成為客家人大本營;客家人的群體定型。

  因為那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都編入“客籍”,當地人稱呼客家先民為“客籍人”,並逐漸演變為“客家人”。這個他稱性的名詞,後來成為客家人的自我認同。更具悲情意義的是,這種認同也是客家先民長期遷徙形成的“處處無家處處家,日久他鄉即故鄉”這樣“做客人家”的族群心態。

  張勝友一直希望為客家人寫首歌,可在這厚重的歷史前遲遲不知如何落筆。一次,他從北京飛往廈門,當聽到空姐說飛機已經飛過黃河就要飛越長江時,客家先民跨越黃河、長江直至汀江畔的一幅幅圖景浮出腦海,他當即撕下飛機上的衛生袋,寫下那首著名的《土樓謠》:“漫漫黃塵兮山高路長,訴說著一曲千年惆悵;依依土樓兮圓圓方方,珍藏起多少客家夢想?”

  此後,客家人經歷了兩次大遷徙。一次是“湖廣填四川”以及明末“入台”;一次是太平天國時期廣東“土(著)客(家)械鬥”導致的向廣西、海南等方向的遷徙。此外,南宋以來,客家人陸續通過海路和陸路向外遷徙,包括《下南洋》中描繪的“契約華工”等。

  據估計,客家人分布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有1.2億人,中國內地約有7000萬人,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其中,香港華人1/3是客家人;台灣有1/5到1/4是客家人。除閩贛粵外,湖南、廣西、四川等地也都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東南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有許多客家人,典型表現是有不少“永靖同鄉會”。永,是福建永定;靖,是福建南靖。這兩個“純客縣”是著名的僑鄉,有著世界遺產“福建土樓”。可供借鑒的是,作為客家人的孫中山先生當年在海外募款,即得到海外客家同胞的大力支持。當前,西方學界對客家人的評價是:“東方猶太人”“跋涉在崇山峻嶺間的高門華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