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31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濟南市民怕漲價紛紛搶購“活人墓”,立馬有社會學專家跳出來說,應該像調控房價一樣出台限購政策,給墓地管理也出個“國八條”;西安學生藥家鑫交通肇事後捅死傷者,於是有心理學專家在電視上說,他將傷者連捅八刀是彈鋼琴的重複性動作;部分青少年上網成癮,醫學專家在中俄網癮治療經驗交流會上分析,87%的青少年上網成癮與缺少父愛有關。(綜合近日媒體報道)
我時常想,如果沒有這些嘴裡有乾坤的專家,我們平淡的生活肯定會缺少很多樂趣。畢竟,當經濟學家說“一座城市自由住房率超過50%,城市就會死亡”的時候,當牙科專家說“長時間過度使用MSN、QQ等即時通訊工具,會導致口臭”的時候,當某農業大學校長說“要大幅提高農藥化肥價格,讓農民用不起”的時候,儘管聽上去很荒誕很穿越很超現實,但你總會覺得很好玩。
不過,我們又經常面對這樣一種尷尬的現實:一方面,為消除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公眾的確需要一些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權威人士來解惑釋疑,他們會用充分的理由告訴你“為什麼超級月亮不會引起地震和海嘯”、“為什麼不用去超市搶購碘鹽”;另一方面,調笑某些“磚家”已然成了一種風尚,有些專家剛剛在媒體上露了個頭,就已經被網友拽出來,用“口水”淹成了口水雞,用“板磚”拍成了紙片人。“專家”二字沾染上越來越多的負面意味,甚至有可能成為繼“小姐”、“同志”、“農民”之後又一個被毀掉的詞。這樣的局面讓人唏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