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調笑“磚家”已成時尚 專家被毀該怪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31 11:54:22  


 
  一些原本默默無聞研究學術的專家,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弄成“網絡紅人”,著實和自身的修養有關。坐慣了冷板凳的他們不像娛樂明星,一般不需要故意語出驚人或者製造噱頭來博得大家關注。但正如網友熱捧的《專家速成手册》所言,很多專家學者和普通公眾似乎身處不同的話語體系,他們習慣於“說一般人聽不懂的話”,而不是用通俗易懂的大眾語言來解釋專業問題,這勢必會造成誤讀。舉個例子,有網友曾發帖大罵水利專家一會兒稱“三峽大壩能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一會兒又說“能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但實際上,前者是指洪水來臨時三峽水庫加荊江分洪區共同作用能確保下游安全,而後者僅指三峽水庫自身的防洪能力。

  專家們的“問題”還在於,同行之間缺乏相互辯論的氛圍。往往都是這樣,一旦某一位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觀點引起了較大爭議,其他同行容易礙於面子保持緘默。但公眾希望看到的是,如果專家A的觀點有問題,最好專家B能站出來與之博弈,如果專家B沒有將問題解釋清楚,最好專家C能為大家提供更通俗的見解。學術圈不需要表面上的一團和氣。

  當然,“專家”變“磚家”,部分媒體從業者也難辭其咎。出於新聞傳播規律的考量,媒體人時常將專家學者的部分話語突出呈現給讀者,這就給斷章取義埋下了風險;過於依賴單獨信源,未能充分聽取多方意見,也有可能造成偏聽偏信的問題。這就好比每年的兩會報道,“雷人”的代表委員未必那麼多,但媒體的選擇放大了傳播效果。《中國青年報》去年的一項調查就顯示,28.5%的人認為媒體放大了專家的負面形象。

  曾幾何時,“專家”二字代表著權威、專業和淵博,而現在這個詞的光環正在褪去。重塑知識精英的良好形象,找回那份以真才實學支撐的榮譽感,既需要專家們愛惜自己的羽毛,又需要整個學術圈能有良好的氛圍,也離不開新聞媒體更為客觀、中立、專業的報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