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無處安放不是個例
合肥市文物管理處的遭遇在業內引發共鳴。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建正表示,對於合肥這樣一個省會城市而言,市級博物館不能缺。“文物出土後必然需要研究,如果當地連博物館都沒有,何談研究?要知道,收藏、研究、展示,這是博物館的三個基本功能。當然,我沒有親眼看到合肥出土的實物,不能輕易判定它們的價值。我的建議是在建立博物館的基礎上,對於其中一些級別較高的文物,應由相關部門根據它們的價值和內涵特色,即行內俗稱的‘看點’來進行權衡,以便決定文物的安置去向是交給上級文博機構管理,還是結合地方文化傳統而留在當地博物館。另外,博物館的選地也可以考慮與考古關聯,在發掘遺址的基礎上修建。”如此看來,建一所市級博物館是解決當前合肥文物安置的最佳辦法。然而有了博物館,文物就能後顧無憂了嗎?實際情況並不像想象中那般簡單。
“合肥遭遇”並非個例。就在去年4月,江西九江的出土文物被曝出長期在窄小的環境中“蝸居”。由於多年來當地博物館“有館無舍”, 連李鴻章題字的牌匾、陳三立的題字石碑、珍貴的古木家具等等都只能委身於庫房的角落裡,不少還沒來得及定級的文物,包括出土文物更是只能堆放在地上,如此光景使人很難聯想到其價值不菲。
類似的情形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已經“見怪不怪”了。北京一位福建泉州的商人告訴筆者,自己也曾看到過這樣的狀況,出土後的錢幣不屬於珍稀品種,市面價也就幾元錢甚至幾毛錢一枚,因為不受寵,這些錢幣被裝在麻袋裡,隨意堆放在某縣級博物館的後院裡,一部分已銹跡斑斑。
客觀地說,不是所有的縣級博物館都會存在文物放不下的窘境。知情人士透露,通常都城所在地,或是古時的交通要道,地下文物豐富,這些地區博物館發生上述狀況的概率更高。“一般來說,省博不會存在無能力存放文物的局面,畢竟它的條件好、設施全。市級博物館如果像武漢這樣,文物出土由考古研究所運作,統籌後決定其去向的話,應該也能避免。”武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李笙清表示,“文物放不下也許有一種可能,就是博物館本身籌劃得不好。前段時間我曾幫助湖北一些縣市級的博物館做展覽,發現他們不善於規劃,陶器、瓷器隨地放著。我建議他們學會科學地將藏品架藏,這樣以20平方米的空間為例,放600件文物沒有問題。”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出土的文物多了,當地博物館的人手又不夠,清理、定級需要較長時間,只能先在庫房“擠一擠”。說到底,博物館放不下更多文物,原因無外乎資金缺乏、本身條件有限,偏偏近些年“考古熱”興起,大量文物陸續出土;加之當前城市化進程提速,大興土木的同時,一旦相關統籌規劃環節做得不夠完善,就會讓一些博物館感到措手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