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賣相”《孔子》變《孔子之決戰春秋》《硬漢2》變《硬漢2:奉陪到底》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好的片名,就像廣告語,能夠突出電影的“賣點”為整體“賣相”加分,也會對觀眾最後走進影院起決定作用。
電影《孔子》在內地上映時主打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而影片到台灣市場發行時,片名卻被改為《孔子之決戰春秋》,以片中的戰爭場景作為最大賣點,海報除了突出周潤發的明星效應外,更突出片名中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政治家對春秋霸業的影響,由此可見,台灣市場高度的市場化決定了片方要利用“廣告效應”。
而今年上映的影片《硬漢2:奉陪到底》導演丁晟告訴記者,該片作為2008年《硬漢》的續集,原名叫《硬漢2》,“但這個名聽著比較糙,把影片的愛情元素給掩蓋掉了,所以我效仿007系列的取名方式,加了個副標題,叫做《硬漢2:愛情保衛戰》”。可是拍完後,丁晟發現該片的愛情戲份其實並不多,影片最大賣點還是落在男人戲上,而且當時趙寶剛也有個劇叫《婚姻保衛戰》,而浙江衛視又推出了一檔同名電視節目,聽起來有點雷同,權衡再三,丁晟決定把主角的“軸”勁放大,定下了《硬漢2:奉陪到底》,“我打算拍成個系列,以後就按照‘硬漢’加副標題的思路來取名,又好記又有吸引力。事實上我發現,如果片名取得太含糊、或者對觀眾沒有吸引力,確實會對票房產生影響,影響電影在商業市場上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