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用年輕的方式傳播古老的戲曲藝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4 11:23:51  


 
  中國傳統戲曲的唱腔、唱段、表演方式,假如只成為少數的票友、戲迷、專業工作者所玩味的賞品,只停留在戲曲史中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死標本,那麼戲曲的復甦和繁榮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傳統戲曲,這種漸趨式微的生命樣式必須重返大眾、重返時代、重返生活,必須以創造的方式保護,才有可能重新獲得生機,才有可能像《牡丹亭.游園》中杜麗娘那句唱詞一樣——“似這般姹紫嫣紅開遍”。

  用年輕的方式傳播古老的藝術,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更是一種睿智的表達。程派青衣李海燕演唱的《青玉案.元夕》就是采自於“姹紫嫣紅”中的一朵奇葩。“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深得程硯秋精髓的李海燕將這段唱腔演繹得惆悵華麗、蕩氣回腸。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借用辛棄疾的這句詞表達藝術之峰的最高境界。其實,東方衛視戲曲頻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行”、“得”,何嘗不是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

  在《非常有戲》的“尋根之旅”中,汪灝曾提出一個很新穎的命題:“重新種植中華民族的傳統記憶”,其實這正是生命的尋根方式。文明宛如一顆種子,五千年前,當我們的先民將文明的種子埋在中華大地的土壤深處時,他們一定未曾預料,這粒種子今天會變得如此根深葉茂。而今天,仰視現代文明的葳蕤光澤,我們應該想到,如何用現代文明的雨露“反哺”傳統文化的滄桑,如何用五千年歲月的累累碩果,重新種植中華文明的不朽記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