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4日電/《北京晨報》報道,不管是梁文道說的“休息”,還是閭丘露薇說的“生病”以及“個人原因”等理由,這是社會透明度不夠導致的信用缺失。“竇文濤出事兒了……”最近播出的《鏘鏘三人行》中,主持人竇文濤忽然變成了梁文道,梁文道在節目中解釋稱“竇文濤休息了”,不過相信的人並不多,各種言論在網絡上引發風暴,特別是在微博上,“犯錯誤”、“換主持”、“跳槽”等猜測一時間火爆流傳,最終,竇文濤不得不出面辟謠,稱自己確實生病了。
為何一個小小的生病請假事件,卻在社會中變成了無數的猜測和謠言?而當事人解釋請假為“個人原因”,似乎沒有多少人信。
謠言來自不透明
正常的解釋沒有人信,反而是各種猜測大行其道,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喻國明認為,這是社會透明度不夠導致的信用缺失。
喻國明說:“在一個社會透明度很高的社會中,一個事件發生,它的原因很清楚,人們不會因此產生懷疑。而透明度低的社會,往往就會產生信用缺失,正因為人們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所以才會有謠言出現。按照謠言傳播的公式,關注度越高,越容易產生謠言,透明度越低,越容易產生謠言。竇文濤事件恰好兩者具備,知名度很高,又在一個透明度很低的社會中,而且竇文濤本身也經常游走在政策的邊緣,因此一旦出現類似的缺席事件,自然會有很多猜測。”
不管是梁文道說的“休息”,還是閭丘露薇說的“生病”以及“個人原因”等理由,正好是社會中最容易產生謠言的理由,喻國明說:“以前有很多事例證明,所謂的‘生病’、‘個人原因’等等,其實都不是真正的‘生病’,也不是真正的‘個人原因’,這正是透明度低的結果,最終導致信用的缺失,人們不再輕易相信表面上的理由,而總是以為背後有什麼內幕。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盡可能地提高透明度,逐漸恢復缺失的信用,謠言產生和傳播的環境自然會慢慢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