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博山:孝婦河畔的孝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1-06-15 10:50:57


 
  孝婦河畔名人多

  孝婦河沿岸能人輩出,僅明清之際就有三位傑出的文人王漁洋、趙執信和蒲鬆齡,都與顔文薑祠有不解之緣,被稱為孝婦河畔三名人。另外,範仲淹和做過“三部”尚書的孫廷銓也是大名鼎鼎,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則是現代人的典型。這裡只對人們不太熟悉的趙執信和孫廷銓簡要介紹。顔文薑祠大殿外的柱子上刻著一副楹聯:“配江河揭日月至誠如神,驚天地感社稷莫大於孝”,就是清初詩人趙執信的手筆。

  趙執信,生活康雍時期,18歲中會試第六名,23歲擔任山西鄉試正考官,35歲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充《明史》纂修官兼預修《大清會典》,在當時名動京師,當時的名士朱彝尊、陳維崧等非常欣賞趙執信的才華,“尤相引重,訂為忘年交”。本應順風順水飛黃騰達的趙執信因少年成名恃才傲物,性格孤傲,康熙二十八年秋,趙執信幫友人洪升完成《長生殿》劇本,在觀看排演時被人彈劾,時值佟皇后國喪,趙執信因“大不敬”丟官去職,史稱《長生殿》案件。當時有詩為趙執信惋惜感嘆:“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削職還鄉的趙執信四處游歷,深感百姓生活之艱辛,寫有1000多首詩,大都是現實主義作品。

  與顔文薑祠有密切關係的,還有帝師孫廷銓。顔文薑祠的前院正中為正殿,俗稱無梁殿,是現存最古老的無梁殿之一,該殿即為孫廷銓領銜重建。

  在博山,提起孫廷銓,知道的人不多,但提起孫國老,則無人不曉。其實,兩人實為一人。孫廷銓明崇禎十二年考中舉人;翌年成進士。後任過清順治王朝的戶部、兵部、吏部尚書,這就是被民間津津樂道的“三部尚書”。“帝師”稱號乃康熙所賜。據稱孫廷銓為康熙除鰲拜出謀劃策,深得康熙恩寵,康熙親政後,親書“為帝者師”、“帝賚良弼”兩匾額贈孫廷銓。孫廷銓學識淵博,留下了大量有價值的著作,其中以《顔山雜記》的學術價值最高。該書內容包括山谷、山泉、城市、鄉校、風土、長城、物產、農民起義、遺文等,特別是物產部分,是極為珍貴的古代科技史科。

  《顔山雜記》的物產部分有石炭、琉璃、鐵器等篇。特別是《琉璃志》,僅2000餘字,就把琉璃及其產品的成分、煉制過程、產品種類、製作工藝,及至闡明自己對琉璃的來源生成,摒棄唐代訓詁學家顔師古“琉璃乃自然之物”而采納宋代程大昌“鑄石為器,古已有之”、“雖西域琉璃,亦用石鑄,無自然生成者”的觀點,寫得有章有序,清清楚楚。《琉璃志》是一部系統而全面地記述琉璃工藝技術的科技文獻,這對後來博山琉璃業的發展以及專家學者對博山琉璃的探討與研究,都具有翔實可靠的史料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