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6日電/人民網報道,北京環衛女工張秀芳耍掃帚走紅網絡,被多家電視台邀請表演,卻因常要請假上節目而被單位辭退。從旭日陽剛的版權衝突到“掃帚姐”被辭退,成名草根如何應對社會生活中的規則和責任?泛娛樂化時代,一朝成名對個人究竟意味什麼?而夢想一詞,在媒體的反覆“製造”中,又呈現出怎樣的複雜內涵?
更該學學“收碗哥”
在快樂中工作,在工作中快樂,這是每個人都向往的狀態。在枯燥的環衛工作中找到樂趣,折射“掃帚姐”對工作的熱愛,這一點值得學習。與“掃帚姐”相呼應的,還有最近同樣走紅網絡的福建農林大學“收碗哥”。這位大三學生兩小時可以收拾碗筷2萬餘副,最快時平均每秒3副。相比之下,“掃帚姐”耍掃帚只是工作之餘的調劑,這些動作也沒法用到工作中去,甚至會因為練習占用一定的工作時間。
“掃帚姐”的才藝讓人欣賞、夢想也值得鼓勵,但相比而言,像“收碗哥”那樣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人,才是最值得欣賞和鼓勵的人。一個月有20天不在崗,誰都難免被辭職;但任何單位都不會辭退“收碗哥”這樣的員工。或許,這樣的對比,能讓人更好地看到現實生活的邏輯和規則。
說到底,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一個角色,同時具有個人與職業雙重屬性。在個人之外,也不能忽視了一種角色基礎上的職業精神或職業道德。既然從事某一職業,就應該受到職業本身所附帶的規則、道德等的約束,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