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起,國內的孩子就被放在了考核線上。有的私立幼兒園自行設定考核標準,每學期隨機在一個班抽三個孩子考試,孩子的平均水平就代表老師的教育水準。這樣的測試誰都知道沒有公平可言,但孩子卻因此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最要命的是在量化標準下衝殺過來的家長仍然習慣用量化的指標來考評自己的孩子,對沒有標準和考核的幼兒園反倒多加指責。
與芬蘭孩子上課時間短,不重複練習的優勢相比,我們正好反著來,一遍遍的背生字、默寫單詞,孩子被填鴨被灌輸,失去了學習的熱情,變得厭學逃學。芬蘭的孩子沒作業沒補習班,真正是快樂成長,而一直喊著減負的中國孩子,書包越背越重,作業越背越多。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成材的孩子不少,但到了社會上成人的卻不多。最可悲的是這些會考試的乖孩子一路衝殺到社會上,才發現原先恪守和遵從的標準統統變了,這個社會要求的是創意型人才,學校十幾年的培養跟社會終端根本不對接,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奢望我們教育系統殘存的頑固“虎媽”根子可以一下子扭轉成“羊媽”的寬鬆,但如果能借鑒一下芬蘭的觀念,堅信教育是個“服務”過程,孩子們就是“顧客”,那我們的孩子們就有救了,家長也有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