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8日電/《新京報》報道,“城市名片”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選擇與確立,是該城官民文化品位、價值取向的顯現,理應展開廣泛的討論,徵求多方面的意見,集思廣益。
世界上有那麼多城市,一個城市要給人留下與眾不同的印象,便於識別,便於銘記,總要有讓人過目難忘的東西。於是“地標”、“城市名片”、“文化名片”等城市的“形象大使”,便應運而生了。提到埃菲爾鐵塔、“美人魚”、“撒尿的男孩”等,人們很容易想起這是哪個國家哪座城市的。
於是,當下中國,很多地方爭相搞這些標誌性的東西。
其實,“城市名片”包括地標標識什麼,“文化名片”含有多少文化,“形象大使”的形象,都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選擇與確立,是該城官民文化品位、價值取向的顯現,理應展開廣泛的討論,徵求多方面的意見,集思廣益。應當比水價、電費該不該漲的聽證更認真莊重,絕不是領導腦袋一拍就可以拍板的,甚至不是本地知識界與民眾參與一下,就可以搞定的。一個城市要對外展示形象,獲得外地人的認同,就不能不考慮外地人(受眾)的感受和意見。
去年冬天,我去浙江紹興開會,特意繞道義烏,去參觀這座聞名全球的小商品貿易城,去拜訪1962年向毛主席上書,而被貶稱為“兩個半單幹理論家”之一的馮志來先生。這位前體改委主任醉心的是發掘義烏的文化珍寶。出版了出生於義烏的五百羅漢之一的《傅大士傳》,促成建設了駱賓王公園,籌建了“戚(繼光)家軍紀念館”,正在著文考證宣傳義烏是三國名媛大喬小喬的故里。他本人是當代著名作家馮雪峰的族侄,語言學家陳望道、歷史學家吳晗也是義烏人……誰說義烏人只會搞“雞毛換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