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的琴》劇照 |
中評社香港7月20日電/英國《金融時報》7月20日載文《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摘要如下:
陳桂林是東北一家大型國有企業鑄造分廠的工人,40來歲那年,工廠難以為繼,被“改革”了,他和同在廠裡幹活的妻子同時下崗。他會拉手風琴,便與幾位同樣下崗的老夥伴組成了一個草台班子,在人家出殯和商場搞促銷時賺點辛苦錢。他有一個正在讀小學、特別喜歡彈鋼琴的女兒,因為買不起琴,他跟幾位老夥計去偷琴,被抓進了派出所,他還用木板為女兒“畫”了一架不會發出聲音的“鋼琴”。
陳桂林的生活“一敗塗地”。他的妻子離家出走,跟上了一個賣假藥的老板。兩人開始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女兒倒也現實,提出誰能給她一架鋼琴就跟誰。身無分文的陳桂林就回到敗破不堪的廢棄車間,跟幾位老夥計一起——他們現在的“身份”是大嫂級歌手、小偷、黑社會團夥的小頭目、打麻將還耍賴的賭徒、殺豬專業戶、退休老工程師,硬生生地“鑄造”出了一台鋼琴。
這是一部正在國內院線放映的電影,名字叫《鋼的琴》。上周,在只有四個觀眾的、空蕩蕩的影院裡,我靜靜地看完了。
根據我有限的知識,這個故事一定發生在1998年到2003年之間,當時,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國有企業”,除了少數有資源壟斷優勢的大型企業之外,其餘數以十萬計的企業被“關停並轉”,超過兩千萬的產業工人被要求下崗。當時還沒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的是工齡買斷的辦法,一年工齡在各省的價格不同,東北地區大約是2000元,江浙一帶則是800元到1000元——也就是說,一個工齡二十年的工人拿了幾萬元錢就被扔到了馬路上。
南方地區因為商品經濟活躍,下崗工人投親靠友,很快就能找到工作,而在一些老工業基地,往往一家兩代人都在一個工廠,在過去幾十年裡,他們自認是“工廠的主人翁”,從來沒有培育自主謀生的技能。一旦失去工作,馬上成了流氓無產者。陳桂林和他的妻子、老夥計們正是這樣一群,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突然拋棄的工人階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