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古人在母語學習上其實是很聰明的。
一是背誦。台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曾仕強曾說,古人在年幼時就背誦了大量文章,開始不懂,甚至一些字也不認識,但隨著年齡漸長,這些知識就像牛先吃草後反芻一樣,逐漸理解並會運用。我們都說魯迅語言功底深,其實這與其年幼私塾時背誦了許多文章是分不開的。
二是加強字詞的訓練與運用。比如對對子、寫詩等等。
三是教育導向明確。科舉考試就是考寫詩或做文章,這使日常的語文學習也基本圍繞這一中心。而現在,我們的語文考試內容存在大量的選擇題、填空題,死記硬背題、閱讀理解題,等等。這些內容的學習,不但占用了學生大量的精力,增加了學生負擔,而且使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產生“距離”。
前些年,有人建議,語文考試只考一篇作文,這個觀點是值得考慮的。一篇作文,字詞句的運用處處可見。一個人的語文水平,通過一篇文章完全可以體現出來。古人母語教學經驗說明,只考一篇文章並不會導致母語水平下降。而其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簡化了考試內容,而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與應試負擔;因為導向明確,會使日常語文教學側重於語言的實踐運用。簡言之,我們的古人在母語學習上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即使今天看來,我們也沒必要改弦易轍,而是應老老實實地向古人取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