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孝道,怎麼去盡孝,話題雖老,但有了新的觸點。
對於時下大興的國學教育,中小學還喜歡在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組織學生給父母洗腳學習感恩,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的反對激起了激烈的討論。她在講座時表示,這是一種愚孝,是“把我們在魯迅時代推倒的東西又撿起來了。
蒙曼女士的觀點招致的批評甚多。爭論的焦點,是在倫理親情,主要是感恩教育,是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送和表達出來,還是要避免形式主義的表現方式,以免親情教育流於形式之上。
從這一點延伸開來,給父母洗腳是不是愚孝這個問題,事實上是孝道該如何表達和呈現的問題。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在家為父母洗洗腳,捶捶背,若是真情流露,情之所至,但凡情感正常之人都不會有指責和批評。但如果給父母洗腳被當做一種教育手段,一種教育表現方式,特別是一種有組織,成規模的教育活動,情感和理智上就會令人心生別扭和反感,直接將這樣的行為劃為“孝道”上的不正常狀態,更少有感動和讚賞。
因此,給父母洗腳是不是“愚孝”的關鍵,不在於這種行為是否必要,而在於這種以“組織學生”的教育是否必要。不在於給父母洗腳這種行為是否有“愚”的成分,而在於我們對倫理道德的培養和灌輸的方式是否還有“愚”的成分。
我們的教育,常常對組織學生統一行動的方式有特別的偏愛。除上課整齊劃一,規範統一之外,業餘活動、社會生活以至於游樂玩耍也常常是有組織的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經驗裡,類似於志願服務,社會調查這種帶有明顯個人選擇、愛好特長特質的活動,也常常是以“有組織”的形式呈現。如果我們可以把這種教育稱為“組織型教育”的話,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教育方式強調的是統一性,是一種標準,只有大家都這樣做了,教育才算是有了效果,達到了目標。書本教育是如此,道德觀念的涵養是如此,傳統倫理的開掘是如此,現代公民的培育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