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3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九月是一年中的黃金時節,“九九艶陽天”,雲淡風輕,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季節,橘紅橙黃,金桂飄香。古人在重陽節喜歡結伴郊游、賞菊品糕、遍插茱萸、賦詩飲酒。現代社會,人們賦予重陽節新的內涵,那就是尊老、敬老、愛老、助老。“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兩千多年來,重陽節早已不是簡單的自然時令,它更多講述的是厚重的時間感與生命感。
“九九”寓意深刻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古人為何選擇這一天作為節日?又為什麼稱為“重陽”?從現存的文獻看,《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與月皆逢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數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教授指出,“九”在古數中既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指地之極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同時,九又與“久”同音,寓意健康長久。而且秋季是收獲的黃金季節。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重陽節懷有特殊的感情。
九九重陽,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中就已經提到了。屈原的《遠游》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但專家認為,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由於年代久遠,重陽節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對其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認為重陽節起源於先秦之前的豐收祭天。如《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另一種說法認為重陽節起源於古代的祭祀大火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如今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依稀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 |